在地球的那一边,部分愤怒的法兰西群众掀起“黄马甲”运动,声势浩大,他们打,砸,抢,烧,使得巴黎大街小巷一片狼藉。
点燃了这部分法兰西群众的怒火的,是燃油。
今年,法国柴油价格上涨了23%,汽油上涨了15%,为近几年法国柴油价格最高的一次,远超欧盟其他国家;与之相反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越低的车,不仅不用再多缴税,还能享受补贴。
这听起来都毫无毛病。
为何会引发民众闹事呢?
因为习惯于享受高福利的法国人,他们最偏爱的可是柴、油、车!他们无心且无力去花费高价更换一台新能源车,而选择购买新能源车的,都是些喜欢新奇、敢于尝试的富裕阶层。
在中低阶层民众眼里,这就变成了在穷人身上“薅羊毛”,反而给富人补贴,还能更倒霉吗?搁富二身上,富二也要唱反调呀。
另一方面,我们有必要注意到的是,法国真的是太缺钱了。
按照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为了保证欧元币值稳定,各成员国财政赤字比例不得超过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作为欧盟两巨头之一的法国,十年时间里,财政赤字几乎从未达标。
来源:INSEE;French Finance Ministry
公共债务从2007年占GDP的64.5%一路飙升至2017年的97%,简直像完全无视欧盟标准放弃治疗了,可以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来源:CEIC
前景并不怎么好的法国,在国际社会上却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就好像一个尖子班里的班长,考试却总是不及格还给班里人拖后腿,实在没有公信力啊。
马克龙总统估计也是被逼无奈,只能改革了。但钱粮好给不好收,尤其是被舆论一边倒地认为自己是“富人总统”时,收税就不容易了,高卢雄鸡快被逼成铁公鸡了。
总结起来,马克龙政府的做法就是:
一边针对柴油车主的税率大幅上涨,
一边用这笔钱大笔补贴政府财政;
同时,还想要将人民视线的焦点,转移到新能源车主身上。
同时得罪了多个社会群体的前提下,也就难怪会爆发这次黄马甲运动了。
要知道,法国人的懒散是出了名的,他们有“一个月的带薪年假”,“最短的工作时长”,以及“一言不合就罢工”的美誉。
曾经有中国人在法国开超市,因为营业时间长而遭到抗议——法国人认为这属于不正当竞争,因为我们都下班了,你也不该继续营业。
有人这么形容法国人的一年:
春天上班,夏天度假,秋天罢工,冬天过节,可以说十分忙碌了。若投之以加班,法国人民必报之以罢工,投之以赋税,必报之以游行和反抗。
这让我等天天加班、月经不调、脱发掉发、领几千块工资默默无闻,还被老板批评不够努力的社畜作何感想?!
只能说,福利太好也有弊端。习惯了悠闲的工作,一旦忙起来就很痛苦,习惯了丰厚的待遇,一旦少发点钱就觉如割肉一般疼。
马克龙政府大刀阔斧加油价的方式,未免显得有些急功近利。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不能寄希望于高油价之上,油价不高时,恰恰反映的是市场的真实选择。
如果不敢和低油价正面竞争,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价值也就需要重新思考定位了,只有提高产品性能和使用体验,获取市场消费者认可才是新能源汽车的命门。
战后的法国曾拥有“黄金三十年”,这一时期政府对制造业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制造业经历了一段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多国际知名的法国车企都是乘这股政策的东风得以做大做强,如:雷诺、标志、雪铁龙等。
我们可能在某些车展上看到各种法系新能源概念车,漂亮的车型,看得车迷心花怒放。
但是,这些车型,几乎都没有量产!
翻看雷诺汽车官网就可发现,正儿八经的新能源轿车,其实只有ZOE一款(其他是老年代步车和货车),这款车还是抄袭日产著名电动车leaf的。
这不就像逼着士兵去打仗,却不给配足够的子弹一样吗?
富二随手翻数据,客官感受一下我国新能源车市场的蓬勃生机。
受美国特斯拉激发,中国造车新势力近年来都是极大扩张的态势。2018年一年,新注册的新能源造车公司就翻了十番。某些已经把车造出来,明码标价开始卖的企业,也逐渐越来越多,更不用说早就跟着政策开始造新能源汽车的传统车企大佬们。
也是感谢祖国妈妈的先见之明,让绿牌新能源车如今能满大街跑,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纯电动解决方案会不会是资本家们在政策催促中慌忙从身边抓起来的一根草,但至少中国站在新能源车制造势力的第一梯队中,而不像法国这样令人唏嘘。
毕竟,中国在“弯道超车”这一点上,有与众不同的优势。
(部分材料整理于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