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热门资讯>富资讯>正文

富资讯

这仍是明年备受瞩目的品种,但有一点你没想到…

2019-12-18

2019年,我们看到了一个品类的基金产品由快速爆发进入加速成长期。


2020年,指数基金这条赛道上还会新增什么选手?创新指数的前瞻布局在哪里?富二家又有什么创新指数基金在等待着大家?


回顾2013年至今,国内ETF市场的变化,富国基金量化投资部ETF投资总监王乐乐认为此中拥有巨大的生命空间。王乐乐看好指数化产品在境内市场的发展,指数投资需求会越来越多。富二家目前布局了一系列定制化策略指数产品,明年会有更全面的产品线和客官见面~


富国基金ETF投资总监 王乐乐


定制化策略指数


王乐乐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和海外资本市场的效率不同。因此,在中国市场进行指数化投资时,有必要进行本土化创新,比如:Smart Beta策略指数、基于投资逻辑演绎的指数——介于被动化投资和主动化投资之间的策略。


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即经济增速从中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阶段。王乐乐说,现阶段多数主动基金经理、投资人认为,资本市场不同行业的集中度在上升,呈现一定的“龙头效应”。


+
+

而如何在指数投资内刻画这种“龙头效应”,怎么做指数化产品,是每个量化基金经理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这方面,富二家已经进行了一定探索,如发行聚焦研发投入的ETF产品科技50、基于消费股选股逻辑的消费50等。王乐乐认为,根据中国资本市场环境做出ETF产品,将是未来的大趋势,并且我国市场可挖掘的东西要比海外市场多。在中国资本市场内,优化指数或许可以收获更高的回报率。


多方因素利好指数基金


最近几年,无论是ETF产品、ETF联接基金还是指数增强,都见证了中国指数化产品的大发展。这背后,是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或许逐渐在改变,或者说成熟度的提升,投资者越来越重视资产配置理念,可以看到,这个趋势已经到来。


对于银行获批成立的理财子公司,王乐乐认为资产配置是大方向,ETF、开放式指数产品和指数增强都是非常好的选择。王乐乐指出,第三方投资顾问牌照发放也会带动全社会对资产配置理念的关注。


无论是主动基金、还是被动基金,都只是投资人的选择工具。但被动基金的透明性,可以让投资者人在资产配置上有强的可控性。王乐乐以消费指数基金为例:“2019年上半年,消费板块涨得很好,市场上能跑赢消费50指数的基金数量是比较少的。如果基金经理或者投资顾问看好消费股,或可以选择配到消费50ET上。相比于配置主动基金或主动消费基金,指数基金在资产配置组合中的不确定性就会大大降低。”


指数基金的未来机会


回顾ETF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时,王乐乐表示:“上一波ETF增长最快的是2013年。之后A股市场从大小盘差异的分化上涨、到普遍性上涨。ETF投资人在底部就积极布局了大量ETF,回头来看这些增持ETF的投资人很聪明。


为什么说他们聪明呢?可能是在市场被低估的时候,虽然个股的不确定性较高、存在较大的风险,但是股票指数的性价比在提升、投资人可以通过逐步提升股票ETF来把握市场的配置节奏。由于ETF可以规避个股的非系统性风险,投资人在配置ETF的时候也会相对更加安心。因此,我们能看到在市场处于低迷状态的时候,ETF规模增长反而比较快。”


2018年四季度A股市场也较为悲观,不过 ETF份额上升非常快,这表示ETF投资者在积极增持。在与机构投资者的沟通后,王乐乐发现,股市悲观情绪的扩散导致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第一种是悲观情绪主导的个股投资者,他们担心股票市场的下行风险,比如:股权质押爆仓带来的个股风险等;第二种,不少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2018年四季度不断买入ETF,因为不少板块和指数的估值创了历史低点,估值的性价比在提升。王乐乐分析:“股市为什么能跌2400点?因为某些主导市场的投资者情绪崩溃所致。有一些关注性价比的ETF投资者在底部进行布局,回头来看,这些投资者还是挺聪明的。”


在经济转型阶段,市场热点频出。王乐乐指出,2019年市场热点越来越多,特别是5G牌照的发放给一些相关领域带来了一定的中长期投资机会,部分相关概念ETF获得了增量资金的关注,份额的增速也非常快。基于某些有生命的主题构建的ETF,往往可以满足投资者的交易诉求和配置需求。他认为ETF是中国资本市场给大家提供的工具,未来,ETF产品会越来越丰富。王乐乐表示:“从这点来看ETF的生命力空间依然很大。“


2020年即将到来,富二以为,指数化产品将进入高度发展的快车道。2019年,是ETF高速发展的一年,也是指数基金大发展的一年,我们见证了指数基金的规模蓬勃发展。相信未来ETF和开放式指数基金都会更好的发展。如王乐乐所言,中国资本市场指数化产品的发展,无论是指数增强,还是ETF,投资人的需求都会越来越强。富二家就专心做好指数产品,供客官选择布局~


本文原刊于金融界网站,略有删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