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现在上网搜一下,提供机器人投顾的网站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用眼角的余光就能扫见近百个第三方顾问机构。
据说,未来财富管理的风口是机器人投顾。不管客户信不信,第三方都信了。
顾名思义,机器人投顾不是真人客户经理帮你理财,当然也不会类似星球大战里那个圆滚滚的R2机器人,而是一个程序,可能住在APP上,也可能住在顾问机构的云里和雾里。
多数人聊起这样的话题,第一个反应基本上是:机器人投顾真的能给我赚钱的产品?
如果这样问法,基本上你就已经输了。
因为你认为对方是个投资顾问,你和它的关系是一次买卖关系。这次赚钱了,以后还能继续;这次亏钱了,那从此就ByeBye。所以你希望尽快向它索取能赚钱的产品列表。
于是有些顾问机构就会投你所好,若是推荐基金的,就把上一期收益最好的基金产品做个列表,不同类型的配在一起,端到你的面前。
“看,这就是收益最好的产品配齐了,买它准没错儿!”可老基民应该都知道这样错没错。
有些比较图省事儿的,连风险测评都不帮客户做。理由是:多按一个按钮,客户就会跑掉1/10。10道风险测评题做完了,客户全跑光了。
但问题是,这可能不是真的机器人投顾。因为产品数据是信息公开的,这些机构很容易拿到全市场数据;同时资产配置策略也可以从专门的研究机构买来。这样的网站没有“机器人”,只有“投顾”。而且,如果连风险测评都不做的话,那很可能推荐所有的客户都是一样的产品配置。
还有些第三方的网站,把机器人投顾主要理解为大类资产配置,或者说是择时。
但机器人投顾的本质,除了产品画像和择时,还要有客户画像。
客户画像是最难的,也是机器人投顾最不敢涉及的。
风险测评是客户画像最基本的手段。但即使这样都很难获取客户的真实信息和真实心理。
客户:我性别和年龄是什么,都不妨碍我想要赚钱的心!瞎填一个,性别倒置,年龄不是老叟就是婴儿。
客户:看,又开始打听我隐私了,拿到答案好把我的资料卖给电话销售公司是吧?瞎填一个,不是亿万富翁就是一文不名。
客户:拐弯抹角的打听我不动产价值啊!瞎填一个,不是满额就是为零。
比如说,问:您对年收益的心理预期大约为多少?5%、10%、30%、50%?
客户:没预期,越多越好啊。我想今年先投个10万,明年能买辆劳斯莱斯。
客户: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只要最终是赚钱的,期间有多少亏损都无所谓……
先不说客户有可能故意瞎填一气,即使认真填了,之后也会变化。比如本来可投三年的只过了三个月因为相信经济危机言论就一定要取出;比如本来说回撤30%可接受的,但跌了10%就暴跳如雷……
可以说,没有经过客户画像的机器人投顾,不会是真正的机器人投顾,也绝不可能做到千人千面的投资建议。
因为即便是性别年龄家庭资产风险偏好等各类特征都一样的两个人,在面对同样的组合表现时,反应可能完全不同,后继行为也可能大相径庭。
投顾机构可以买到产品数据,可以买到组合模型,可以买到策略,但它还需要买到用户画像数据。如果买不到,可以让机器人投顾学习啊。
现在的手机语音助手,苹果的siri,华为的yoyo,小米的小爱同学,微软的小冰等,厂商给出的建议都是:多用,越用越顺手。因为语音助手会“学习”你的使用习惯。
在科幻电影《Her》里,男主角爱上了斯嘉丽·约翰逊配音的电脑操作系统,但新买的电脑也是在和男主角的对话相处中,慢慢了解他的喜好和性格,从而让自己更投主人所好。
已故演员罗宾·威廉姆斯1999年主演的电影《机器管家》,讲述了一个机器人管家花了两百年的时间,慢慢学会了人类的动作、习俗、创意甚至情感,最终把自己变成肉身人类的浪漫故事。
所以机器人投顾和客户的关系不是一次买卖关系,而是长期陪伴关系,是学习和了解客户的过程。
当前市场,基金数量已经超过股票数量了,或许不久的未来,机器人投顾提供的组合数量就要超过基金的数量了。可如果不通过大数据学习客户行为,或者不购买客户画像数据的话,机器人投顾就无法做到千人千面,也无法代替真人投顾。
因为真人投顾会和你聊天,和你扯家常,会察言观色,会循循善诱,会安慰疏导,还会给你女儿介绍男朋友。等这些事情做完了,投顾任务也水到渠成了。
可当下机器人投顾往往追求的是省略各种步骤,来个“一键购买”,希望duang的一下,就全搞定,后面的事情,让真人客服去处理吧……
风险提示词条
1.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提醒您:充分了解投资风险,理性参与科创板投资。
2.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提醒您:学习融资融券知识,提高自我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