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热门资讯>富资讯>正文

富资讯

陆股通“教科书级的择时能力”真的还在吗?

2019-07-04


A股市场上总是不缺乏故事和传奇。

陆股通的辉煌历史是股民们茶余饭后百谈不厌的话题。



也称外资,江湖人送“聪明资金”的称号。


风云变幻中,陆股通各种逆市大手笔操作,追跌杀涨,在关键时刻成功逃顶的故事在坊间被广为流传。


有些长期遭受A股“煎熬”的股民甚至在心中暗骂,“这些鬼资金太精明了!贵了绝对不要,专挑便宜的买!” “他们能够抄底,就肯定有人割肉了!”


股民们一边肉疼,又一边忍不住膜拜陆股通这“教科书级的择时能力”。


既然民间都已将陆股通的“聪明”刻画得神乎其神,那富二就本着科学求真的态度,用数据说话,看看陆股通到底“神”到什么程度。

以下是从2014年至今,陆股通资金流入流出和沪深300的涨跌对比图,时间刻度精确到了“天”。


数据来源:wind,2014-11-17至2019-07-02


早些年,陆股通确实留下了一些让人拍案叫绝的“神级操作”:

2014年11月左右,沪深300在2500点左右徘徊,陆股通资金大手笔买入,干脆利落大举买入“便宜货”;随着指数回升,陆股通渐渐拉住缰绳,买入量逐步减少;

市场趋近顶部之时边跑边抛,要知道当时的国内资金已经趋近疯魔化,大妈连免费鸡蛋都不抢也要跑步进场抢股票……对比之下,陆股通这种克制和见好就收就显得非常酷……

时间到了2015年让大家刻骨铭心的大顶,坊传的 “全员获救”或许有点夸张,但在逐渐坚定的那段时间,但在见顶的那几天陆股通确实有频繁卖出的操作,且不说量有多大,确实也有部分资金做到了“精准逃顶”;

而在之后几次的暴跌中,几乎都做到了底部放手大买特买,然后在回暖过程中边涨边抛。

But,然而,However,


从最近的情况来看,为什么这位很少失误的择时高手,却表现得“不太聪明的亚子”……

比如今年3月份,沪深300指数基本保持在3700-3800之间,市场相对波动不太大,但陆股通却每天进进出出,不知道在折腾些啥;


而在接近5月份见顶的时候还在跑步进场,暴跌后开始慌忙逃窜,最近几天市场稍有好转时,又有一波资金犹犹豫豫溜了进来。


总之这一波操作你把它称作“左侧交易”实在让人不太苟同,陆股通与之前的智者人设似乎没那么鲜明了,倒有点冒冒失失的游资敢死队风范……


这种猜想还真的有点道理。


年初时就有人转发这样的香港券商广告:


XXX证券(香港券商)享受沪深港三大交易所互联互通政策福利,在XXX证券开户通过沪深股通交易A股,不需要50万门槛,可以直接0资金门槛融资融券买入交易A股。


0门槛可能是少数,但大部分券商要求的3000美金相比于国内也低了太多。


再加上香港市场的融资杠杆高,成本低,信息透明度低这些“优势”,有不少内地投资者马不停蹄借道陆股通开启了“出口转内销”的操作。


其实近期香港证监会也已经嗅到了这股不平常的气息,开始严查“复杂交易”,同时内资透过香港进入内地,还会引起港汇的大幅变动。为了维持公平稳定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内地、香港两地协同监管已经在路上。


不管怎样,陆股通确实仍是外资进入内地的重要通道,但是很有可能与转港内资混合在了一起,于是行为特征不再明显。


要藏匿几颗珍珠,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不是把他们锁在某个地方,而是混在一堆鱼眼睛里,又称鱼目混珠……


其实只有当“聪明资金”完成了一次“聪明操作”之后,我们才能在复盘中感慨它的神级择时能力,但在未来的决策中把陆股通当做风向标显然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我们只能把历史复盘作为参考,获得启发,复制粘贴的“唯外资论”实在不可取。


择时不易,倒不如选一只好基,且行且珍惜。


风险提示词条

1.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提醒您:投资证券,卖者有责,买者自负。

2.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提醒您:审慎评估风险,理性融资融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