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权益基金的大年,不少富二身边的小伙伴都开始学习投资基金。面对市场中诸多繁杂的信息,不少投资者在基金交易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心理波动:明明基于自身的风险偏好和研判,有着预设的心理价位,却在市场震荡的过程中忍不住“追涨杀跌”;抑或早已下定决心要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却忍不住在牛市热烈的上涨氛围中频繁买入卖出交易,最终反而收获甚微;更有甚者高点买入当时被众人看好的产品,却长期被套牢,最终后悔不迭。如何对抗投资者由于心理波动造成的“追涨杀跌”?上周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两位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者基于对于“拍卖理论(Auction Theory)的改进和新型拍卖形式的发明”共获诺奖,斩获诺奖的“拍卖理论”或许可以帮助投资者避免这种困境。 No -Number- 01
何谓“拍卖理论”?
对于绝大多数人,这大约是第一次听到“拍卖理论”。
“拍卖理论(Auction Theory)”
即拍卖中寻找最好的竞争策略,从而提高分配效率的研究,属于经济学中博弈论的分支。
点击空白处学习“拍卖理论”
有人说,这是微观经济学的胜利:相较前些年多次获奖的宏观经济学原理,“拍卖理论”作为一个微观理论,显得“平易近人”许多;也有人说,这是一次回归传统的诺奖:在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背景之下,这个世界更需要能够与实践相结合,得以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理论。 No -Number- 02
而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大的贡献,恰恰在于解决了“赢家诅咒”:通过设计了全新的“多轮同步加价拍卖形式”,充分考虑了拍卖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令机制尽可能透明化,不仅可以鼓励竞拍者尽可能广泛参与拍卖,也能够帮助拍卖者通过新的拍卖机制,将手头的拍品拍出更高的价格,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实现买卖双方资源的最佳分配。 No -Number- 03
投资中也存在“赢家诅咒”
某种意义上,投资基金也可以被理解为参与一个双边拍卖市场。股票交易的过程之中,证券商接到客户委托之后填写委托书,并通知身在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执行委托。鉴于买入卖出证券的客户往往不只一家,经纪人们通过双边拍卖的方式在交易所里进行交易。相较于一般拍卖一个卖家面对诸多买家,双边拍卖之中,是若干卖家面对众多买家,因而竞争不仅存在于买者之间,也存在于卖家之间,只有当买家报出的最高价匹配卖家给出的最低价时,交易方可成交。因而投资者在基金交易过程中难免出现的“追涨杀跌”的心态,便类似于拍卖中竞拍者的心理:尽管心中有着预设的价位,却难免受到其他竞拍者(投资者)以及现场拍卖气氛(外围市场)变化的影响,最终做出不合理的价格判断,陷入投资中的“赢家诅咒”。 No -Number-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