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3月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诞生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至今已走过整整22个春秋。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公募基金管理机构143家,管理公募基金数量6544只,管理资产合计14.77万亿元。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作为目前投资门槛最低的大众理财工具之一,这个行业服务投资者数量预计已经超6亿,而且正在以更快的速度与更多的客官发生更紧密的联系。
不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今天呀,富二就借着3·15消费者权益日(虽然今年晚会推迟了~)的机会,来给客官们揭秘基金圈内鲜为人知的十宗“最”,帮助客官们更好地认识这个行业,也更好地指导投资!
第一宗 最无奈
——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
基金业内有一个魔咒: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意思是说,新基金发行火爆的时候,往往赚钱较难;基金卖不动的时候,反而当时成立的新基金都能取得不错的业绩。
其实关注市场的人一下就能明白:新基金发行火爆的时候,往往市场已经涨了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已经到达高位。这时候普通投资者进场,实则“追涨”,买在高位。短期内继续大幅上涨的空间有限,自然难得赚钱。
反之,基金卖不动的时候,基本就是市场表现不佳的时候,大家对于基金投资的兴趣不大。然而此时却正是低成本入场的机会。因为后续市场出现反弹的概率更大,赚钱的机会自然也更多。
其实,这也正验证了那句话:别人贪婪的时候要谨慎,别人谨慎的时候要贪婪。客官可要记住啦!
第二宗 最冤枉
——“基金公司故意做差业绩”
由于受到市场、平台、个人能力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基金表现不佳。特别是一些曾经的“冠军基”,在之后的市场环境下突然一蹶不振,于是经常会有投资者投诉称“基金经理或基金公司故意做差业绩”。在这个严肃打假的时期,富二必须说一句:假!
对基金公司而言,首先,作为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为初心设立的行业,监管本就非常严格,故意做差业绩涉嫌违规,有被查处的风险。其次,基金公司作为轻资产重人才的行业,对于自身的名誉非常看重。“业绩好”不仅吸引力投资者,更会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缘何要去做差业绩呢?第三,从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基金管理费来说,基金管理费的多少与基金规模的大小直接相关。那么,基金规模如何做大并保持呢?业绩好,才有可能;业绩差,基本没可能。
对基金经理本人而言,他管理的基金业绩就是他的个人名片。试问,哪个学生会故意放弃奖学金,还要争当班里的最差生呢?
所以呀,客官们可千万别被居心叵测之人带跑节奏啦!
第三宗 最担心
——“有合规风险,不同意,改!”
心细的客官也许已经发现了,基金业内的产品宣传材料总是有一大堆的风险提示、数据来源、基金历年数据、基金经理管理的其他产品业绩等与当前讲述产品有关的各类信息,可谓耗费了营销宣传人员巨大的心血。
有必要吗?非常有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非常严格,从每日的基金净值,到每个季度的投资组合,持仓比例,业绩表现,期末资产,再到基金公司每一位从业人员的资格情况、基金经理、公司高管的个人履历、公司股东及背景等等信息,基本上都是公开透明且及时更新的。
但客官们可能不知道的是,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为了尽可能的保护投资者利益,行业规范要求也一直在提高:基金发布的每一个数据都要求有清晰的来源、来源要是被认可的,数据要是公开的或是允许公开的;每一只产品相关的信息都是合规的、真实的、准确的、完整的,与特定投资者风险相匹配的;每一条产品宣传文案都是要经过审核过的……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开展基金业务,合规就是底线。材料有合规风险?重做!
所以,客官们对于“基金广告”大可放心,我们不会夸大,我们真的很客观!
第四宗 最自豪
——我是真的很专业!
公募基金行业诞生的初心正是通过专业的投资能力,帮助普通投资者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据海通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主动权益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剔除指数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在过去10年整体上涨96.52%,年化收益接近7%,大幅超越沪深300指数涨幅;以持有周期为3年或是5年滚动计算持有高仓位主动权益基金的收益,结果显示,在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任意月底持有满5年的基金的累计收益中位数全部超过17%,且大部分累计收益超过50%。
也就是说,不论是看过去3年、5年、10年的整体业绩,主动权益基金的收益表现都可圈可点,公募基金的专业价值和获利能力毋庸置疑。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2019年年报》的话说就是,“基金的专业化管理能力体现为在波动市场中的主动管理能力、在市场景气时期能够获得与市场一致的投资回报,以及在市场不景气时期能够有效管理市场下行风险。”
所以,客官们,感谢你们的信任,也期待获得您的继续信任!
第五宗 最苦恼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
前面说到,基金行业诞生以来确实表现优秀。然而,基金赚钱但基民不赚钱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令基金圈最苦恼的问题,没有之一。就好比老师们都知道你平时成绩又好又聪明,可你就是考不上大学一般痛苦。
2019年,公募基金业绩大放异彩,“炒股不如买基”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根据景顺长城基金、中国基金报、蚂蚁财富联合发布的《权益类基金个人投资者调研白皮书》的调研结果显示:近一年来,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通过权益类基金投资实现盈利,收益率集中于0~20%的区间内。但是,仍有近39%的受访者称最近一年陷入亏损。亏损投资者中,半数亏损在10%以内,半数则超过10%。
究其原因,业内一般认为是由于投资者追涨杀跌的不理性行为和频繁申赎导致的。
不过,2019年10月,公募基金成为首批投顾试点机构,投顾业务逐步开展,或许有望破解“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痛点!
所以,客官们,在投顾业务正式开展以前,基金投资记得放长线,才能钓大鱼啊!(当然前提是选对基金~)
篇幅有限,未完待续~
还有更多基金行业精彩内幕,
咱们下期见哦!
近期活动:
扫描下方二维码,每月最高1000元红包等你!
听说点个“在看”
更容易中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