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热门资讯>富资讯>正文

富资讯

开荒辟壤,破茧成蝶 | “上海金”诞生记

2020-06-16



说到黄金,大部分人对它的印象是: 金光闪闪可可爱爱——




这种人见人爱的宝贝,其人类开采与使用的历史至少可上溯至4000年前,其价值标准和文化内涵乃为全社会共用。

黄金的重要性在于它作为一种硬通货的广泛认可度,即使是那些货币都变成废纸、战火纷飞的年代,黄金还是码头停着的最后一艘逃命船,而不认你手里的美金、英镑是真是假。
 
因此,各种政治八卦群里流传一个说法:谁控制了黄金,谁就控制了金融。当然现实是,黄金的价格是受相当多的复杂因素影响决定的,没有谁能对它做到绝对控制。

但黄金有一个特征是清晰的,就是它的“定价权”。之前黄金是按照美元定价的,即伦敦金和纽约金的单位“美元/盎司”。过去,国内价格与国际金价有着很大联动性,国内黄金市场相当于国际黄金市场的“影子市场”,不太能直观反映不同市场的价格需求。
 
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也推出了以人民币定价的“上海金”。从此,中国老百姓有了人民币计价的金价基准了。从此,全球黄金市场上,人民币的存在感增强了。
 
算起来“上海金”的诞生也不过四年时间,而这四年,“上海金”开荒辟壤、破茧成蝶,在国际市场鸣放出中国声音。


今天,富二与客官一起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看看“上海金”与我国黄金市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20年前的黄金不是想买就能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汇储备较为紧缺,国家对黄金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管制,实行 统购统配 的政策。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黄金不能够自由买卖,居民变现黄金的唯一渠道是出售给国家,支援国家建设;首饰加工企业同样需要通过人民银行配售才能取得黄金原料制作首饰。
 
现在听起来可能比较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这一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统购统配到市场化交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黄金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使得黄金的货币功能逐渐弱化、商品功能日益加强,市场上对于黄金的需求逐渐增加,需要对其进行更加全面和细致的管理。
 
由此,国务院牵头成立了黄金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如何妥善推进黄金市场化的改革。
 
2002年10月, 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开业锣声响起 。这一记锣声,结束了新中国建立以来黄金行业长达50多年的计划管制,由交易系统连接着的买卖双方第一次成为黄金市场上的定价主体。
 
从此,中国黄金市场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黄金交易的枢纽以及全球重要的黄金市场。
 
2013年,上海黄金交易所联合证券交易所推出了我们现在熟悉的黄金ETF产品,成为国内首个跨市场、跨监管的商品类ETF,并陆续发行了四只基于Au99.99合约的黄金ETF。
 
#“上海金”构想初现#
 
如果说,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开业拉开了中国黄金市场开放的序幕,那么,“上海金”集中定价业务的推出则标志着中国黄金市场已渐成熟。
 
面对国际黄金市场新格局,上海黄金交易所以开放的姿态,用人民币报价反应中国需求,同时也为世界黄金市场提供多元选择。
 
据世界黄金协会统计,2016年全球金饰需求的30%来自于中国。“西金东移”的必然结果,是改变中国价格诉求难以向世界传导的现状。“上海金”人民币集中定价业务的构想便应运而生。此时外部条件已然较为成熟,推出“上海金”集中定价业务所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个合适的时机。上海黄金交易所也因此摩拳擦掌,全力研发。

#亮出“上海金”的国际成色#
 
2016年 九层之塔,起于垒土
 
4月19日,全球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基准价格——“上海金”正式发布 。同日,上海黄金交易所上线挂钩“上海金”基准价现金结算型询价合约,“上海金”开始在人民币黄金场外衍生品市场发挥基准作用。
 
当年,上金所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上海金”基准价的扩大使用,推动市场主体开发更多“上海金”基准价应用场景,增加“上海金”品牌的受众范围和运用基础,鼓励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上海金”定价机制。
 
这一年,“上海金”厉兵秣马,定价交易成交量569.19吨,成交金额1552.75亿元。
 
2017年 活跃度up,“有效性”被验证
 
这一年,“上海金”的定价市场主体更加开放多元,参与者结构日益丰富。
 
会员参与初始报价积极性较高,每场次90%以上的核心定价成员均参与初始价参考报价。客户定价市场成交量均同比增长,市场认可度和市场黏性增强,所有定价成员都认真履行了量差分担义务,并负责地进行补充申报,有效提高了定价效率。
 
同时,“上海金”定价交易运行有序,市场影响力扩大。所有场次都均衡成交,价格形成过程全程记录、公开透明,基准价格发布及时公允,能够真实反映双方供需诉求,更好地实现了黄金市场价格发现功能。
 
这一年,“上海金”功不唐捐,成交量为1262.74 吨,增长率约为122%。
 
2018年 品牌力提升,应用范围拓展
 
定价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放大,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上海金”着力扩大基准价的使用场景,参与交易的主体包括多家商业银行、产用金企业、境内会员和国际会员等多元化市场主体,“上海金”品牌影响力得到持续提升。
 
“上海金”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市场服务功能凸显。“上海金”基准价逐渐为国内黄金企业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接受,在套保结算、租赁结算、新产品设计等领域越来越多地使用“上海金”基准价。“上海金”基准价在黄金ETF、场外基金、理财产品上都有更为广泛的应用。
 
这一年,“上海金”成交量为1474.71 吨,增长率约为17%。
 
2019-2020年 上海金ETF蓄势待发
 
“上海金”这一具有战略使命的品种,也将借由上海金ETF的形式,再次获得市场的瞩目。
 
2019年3月,四家基金公司向监管部门提交了上海金ETF募集备案申请。2019年12月,第二的五家基金公司也已向监管部门正式提交申请。
 
2020年,这两批产品陆续正式获批,将在成立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四年的成长,无论是交易量规模,还是国际认可度、接受度,“上海金”都为发展中的中国黄金市场扬眉吐气。

 

当然,这是中国黄金市场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缩影”,是中国黄金市场市场化、国际化战略推进的重要体现。

 

过去,国内金价完全跟随国际金价变动,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金价的涨跌起伏。然而,随着“上海金”的出现,国内黄金产业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价格。

 

讲这个或许“情怀”成分略浓,但“上海金”确实在变得越来越好。短短四年,对于“上海金”而言是刚刚起步的阶段,而这四年,中国黄金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步伐越来越稳健。

 

随着富国上海金ETF的发行,富二邀请客官,一同见证上海金的未来。


内容整理于《开放的力量——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上海金”诞生纪实》,原文刊于《中国金融》2018年17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