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军工行业表现总体亮眼,7月以来军工龙头指数大概上涨了31%,也是明显跑赢市场的。
那我们知道从2016年开始军工行业表现一直都比较差,估值水平不断下行,也缺乏一些持续性比较好的投资机会,过去几周可以说军工行业是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市场环境下,很好地完成了一波估值修复。我觉得其实今年以来军工行业的基本面确实在发生明显的改善,从长一点投资维度去看,是具有很好的投资价值和配置价值的。
我们先看行业需求端的情况。我们知道对于军工企业,它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国家的军费预算,也就是国防支出的情况。今年两会公布的2020年军费预算的增速6.6%左右,虽然相比2019年的7.5%、2018年的8.1%有所降低,但由于整体经济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很大,这个6.6%的增速还是非常好的,保持了相对稳健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军工企业的基本面需求端保持稳健。
刚才我们讲的是军费的情况,可能对于军工企业来说,更直接的是军费中装备费的情况。军费按照用途分,主要包括三块;
➣ 人员生活费
➣ 训练维持费
➣ 装备费
对于军工企业来讲,更直接相关的还是装备费这块。在去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披露的,过去几年我们国家军费中装备费是稳步提升的,而且它在军费中的占比也是持续提升的,从2010年的33%提升到2017年的41%。装备费的增速情况,14年以前一直是12%左右的增速水平,15年开始逐步下滑到8%左右的水平,这种下滑主要是受军改的影响。从15年开始,中央军委提出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军队改革开始,按之前的计划,2020年军改基本到了末期,负面影响也会越来越小,装备费增速这块我们觉得较之前会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大概可以提升到10%以上。而且近几年来,各个军种新式主战装备陆续定型,成熟度日趋稳定,像去年国庆阅兵,我们就看到很多新式武器装备,未来几年这些新式装备将进入加速列装的阶段,而且现在军队训练越来越要求实战化,根据解放军报报道,一些主战部队的弹药消耗量已经呈现翻倍态势,这些因素都会提升装备采购需求。
总的来讲,综合考虑到军费中装备费占比的提升,军改影响消除,新式装备列装的加速这些多方面因素,我们预计2020年装备采购力度是会加大的,可以支撑军工企业的基本面和盈利增长。
经过过去几周的上涨,军工行业估值水平由之前的50多倍上涨到现在的60多倍,这个我们是以申万国防军工行业整体法计算的,如果我们去看里面的标的,这些标的的分化是非常大的,但如果我们去精选核心的军工上市公司,比如像我们这个军工龙头指数,目前的估值水平大概是40多倍,是低于整个军工行业的。
关于这样一个40多倍的估值水平,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看:
➣ 一个就是现在这个估值水平在历史上的位置,目前实际上是处于历史均值以下的;
➣ 另一个就是行业间的比较,如果大家认为未来股市有继续上涨的趋势,相比于一些热门的行业像医药、科技,动辄百八十倍的估值,军工行业还是有一定的估值优势。
而且他未来几年的行业景气度也不错,未来两三年可能都能维持相对稳健的增长:
一方面,过去20年,我们国家军工行业确实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如果去跟我们的经济体量和想获得的大国话语权相比较,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去看军费占GDP的比重,这样一个相对客观的衡量军费支出强度的指标,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军费占GDP的比重是比较低的,目前只有1.87%,像美国、俄罗斯都是3%以上的水平,像美国,军费支出一年大概是近8000亿美金,我们只有它的四分之一不到,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
另一方面,最近两年,美国对于中国高科技的封锁愈演愈烈,这对于很多掌握先进国防技术尤其是军民两用技术的军工企业来讲,也是带来了转型升级的良机,这样的一些军工企业确实可以依靠自身多年的积累,加快替代国外产品,通过打来民品市场带来较高的成长性。所以,长期来讲,军工行业成长空间是比较大的。
从历史上来看,军工央企层面的一些改革落地的情况和一些行业相关的支持政策确实能够提升行业估值水平,像2014、15年的时候,当时是由于开始科研院所改制,投资者普遍预期很多核心军工资产在完成改制后可能注入上市公司,所以当时市场上对于军工行业的国企改革、并购重组之类的预期非常高,军工行业估值水平也被炒到了一两百倍。所以,未来军工行业的资产证券化,央企层面的国企改革、混改和股权激励,还有像航天领域卫星互联网、北斗之类的政策支持力度,或能进一步提升军工行业的估值,值得密切关注。
级掌柜有话说:只谈干货,不谈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