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热门资讯>富资讯>正文

富资讯

近1、2、3、5年业绩涨幅都超100%,富国曹晋的“成长动力”是什么?

2020-08-27




从多伦多到上海的距离是11413公里,飞行时间长达12小时多,历经旅途的舟车劳顿,才能抵达;而对于富国基金的曹晋而言,归途并不复杂,简短有力的改变了他的个人轨迹。

 


怀着对中国的信心回国后,曹晋亲历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那几年,主业是投资的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经济的好年景,并体现在收益上。以他在富国管理最长的富国中小盘精选基金为例,近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的业绩分别为109.83%、137.39%、120.23%、140.98%,同类排名都处于前11%。(基金详细情况具体见注释)9月1日,明星基金经理曹晋携富国成长动力混合(009914)首发,这些年曹晋在哪些地方成长了,他对投资的变化又是哪些?就是今天富二想说的。

曹晋管理的富国中小盘精选历史业绩优异

注:基金业绩排名相关数据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金融产品研究中心,分类为主动混合开放型,数据截止2020年7月31日。
曹晋目前在管富国中小盘精选(20150123开始管理)、富国通胀通缩主题(20190201开始管理)、富国创业板两年定开基金(20200714开始管理)。其中富国中小盘精选(2015年1月23日成立)2015-2019年度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与其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中证700指数收益率*80%+中债综合财富指数收益率*20%)分别为49.50%(22.48%)、-27.29%(-13.45%)、29.81%(2.72%)、-34.09%(-25.59%)、71.40%(26.29%),2020年上半年为41.41%(9.96%);富国通胀通缩主题(2010年5月12日成立)2010-2019年度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与其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沪深300指数收益率*80%+中债综合指数收益率*20%)分别为19.60%(9.54%)、-29.63%(-19.47%)、0.61%(7.10%)、5.54%(-5.91%)、34.09%(42.73%)、54.04%(7.41%)、-20.08%(-8.44%)、15.99%(17.22%)、-15.74%(-19.26%)、65.97%(29.50%),2020年上半年为30.80%(2.02%),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0年6月30日。富国创业板两年定开成立时间较短,业绩暂不展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经理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曹晋认为,投资是一个拼长板的过程,而不是简单依靠“木桶原理”;投资的积累是不断强化自身的长板(研究优势和某一方面的专业程度);大多数投资者的超额收益都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的。而针对于某一行业的回撤控制更是来源于对于长板的理解深度。 

 

曹晋把自己定义为一名成长股选手,他希望把握行业ROE向上变化中带来的Alpha机会。过去几年,他逐渐在拓展自己的能力圈,从自己比较擅长的科技,慢慢延伸到消费、制造业和医药等新兴成长领域。

 

过去一年,曹晋最大的进化在于更好管理了组合的回撤。通过能力圈的扩大,能够持续找到处于ROE向上周期的品种,产品的净值不过度依赖科技行业的Beta。

 



和曹晋聊天,你感受到他对投资的热爱,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乐观。本质上,曹晋是一个永远向前看的基金经理,投资是站在现在看未来,他总是希望能找到未来时代发展的脉络,让自己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先随富二一起,听听曹晋的投资“金句”:

 

1. 从投资框架上,我最早的出身是财务分析,但都会加上一页管理层印象,在跟踪管理层执行力的基础上,再加入了对产业周期的理解


2. 我自己比较喜欢调研,过去几年自己主要的积累在于微观的理解,帮助我提高了选股命中率

 

3. 这几年我通过自下而上的产业链调研,在几次和市场主流观点逆向的时候,获得了超额收益

 

4. 我自己经历了很多周期,认为所有的行业都有周期,用周期的视角去看产业变化。并且在其中找到有技术门槛和核心竞争力的公司

 

5. 风险并不是市场波动,而是基本面的变化

 

6. 左侧投资最大的压力是,当市场上涨的时候,你买的公司不涨。我相信业绩会证明一切,不是底部去买一个概念股,而是买一个真正有业绩的龙头公司

 

7. 所有的行业都逃不脱周期,ROE的变化就代表着行业发展的周期

 

8. 如何先于行业挖掘前瞻价值?我就是从产业周期的角度出发,从低库存、低产品价格、低产能利用率的三低状态率先发现了细分板块价值

 

9. 我一直对于旧经济关注比较少,更聚焦在新经济领域,专注在科技、消费、医药、新能源和制造业上

 

10. 我认为估值是一个事后解释基本面向好的方法,历史上最好的一批公司,估值都是不断突破的

11. 投资是一个拼长板的过程,而不是简单依靠“木桶原理”

 

12. 我比较喜欢的话:有一些投资人认为,科技股并不适合价值投资理念,因为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比较强烈。但是拥有最大波动性的科技股恰恰提供了最佳的长期回报- David Scully(Partner of Coatue)



从财务分析到产业研究



请谈谈你投资框架的一些变化?


曹晋:我大学从金融系毕业后,最早是在海外做一些咨询行业的,帮助一些大公司去尽调被收购的小公司,这份工作非常强调自下而上的财务分析,核心是对收购标的的价值判断;但是我们也会写一页关于管理层印象的报告,管理层给投资者印象很重要;很多财务分析报告用过后就被束之高阁了,但管理层印象报告确是反复被读取的最高的内容。

 

我开始加入二级市场做研究员后,我发现财务数据更多是对公司现状的静态反映,财报背后的根源是管理层的战略和执行力;一个企业有没有未来,对于管理层的能力判断很重要。许多公司没有发展起来,和管理层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高低有很大关系。

 

再到后来做数据整理时,我发现很多行业缺少第三方的行业高频数据,虽然也有一些第三方研究机构提供一些行业报告,但要不数据比较老化,要不数据样本太过于单一;于是我拿出咨询时候的经验,要了解一个行业的状况必须拿起电话和产业链的人交流,从中能理解产业目前所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周期位置。和产业链深度交流后,我感觉很多模糊的方向可以被交叉验证了。这几年我们研究一个公司,不仅仅是和管理层沟通,也越来越依赖和产业里面具体做业务的人交叉验证。

 

从投资框架上,我最早从大学里面紧扣财务分析,之后加入了对管理层的判断,再后面慢慢加入了对产业周期客观规律的理解。

 

如果说投资框架的变化,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对产业自身周期的变化的理解上升。如果说以前读书的时候比较局限在财务数据的线性外推,那刚开始工作时比较看重人的能力和执行,再到做的久了之后,越来越尊重行业发展的客观周期和规律。


比如说和产业链里面具体做执行的人聊,就能体会到管理层的执行力;和产业链里面的客户聊,能把握这个产品成功的概率有多高。我甚至之前和一个产业链的厂长聊,发现他已经准备离职创业了。就说明这个行业确实很赚钱,但是同时进入门槛也比较低。也有一些产业链调研,我发现产品需求很好,但是在交付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深入到产业链的研究,能真实感知这个产业的“温度”。我自己比较喜欢调研,过去几年自己主要的积累在于微观的理解,帮助我提高了选股命中率。

 

能否举一个稍微具体的案例?


曹晋:我们拿半导体行业的投资为案例吧。

 

在2018年的时候,大家对于半导体是比较乐观的,都认为半导体行业将迎来产业大发展。但是整个2018年都在中美贸易摩擦的阴影下度过,大家在恐惧中开始担心美国向中国半导体提高关税的话,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利润率。

 

我在2018年底的时候去做了一次广深半导体公司的产业链调研,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已经被迫退出了,只有龙头企业还在生产,而这些龙头企业的信心很强,认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能力,短时间是无法转移出去的。而且如果美国提高关税,会带来汇率贬值进行对冲。


我们发现2019年上半年,这一批公司获得收益的最大原因,就是他们还存在,享受到了行业转暖以及一些国家的政策补贴落地。

 

后面一次是2019年5月华为事件的爆发,当时大家还比较悲观,我通过产业链调研发现华为花了很大力气去扶持供应商,派自己的工程师帮助这些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能力。这一次产业链调研再次和大家普遍的共识不同。半导体行业的大周期也是从那一刻启动的。

 

到了今年3月份的时候,我通过调研又看到了和市场共识不同的地方。当时的市场共识是,2020年是5G建设和手机换机的元年,半导体行业的下游需求会非常好。但是当疫情出现后,许多5G基站建设推迟了,5G手机的销售也因为门店关门有所影响。这个变化导致之前供需结构的剪刀差被抹平。正好当时半导体板块的估值也在高位,我就对这个板块的看法没有此前那么乐观了。 



从科技股投资转向泛成长投资


 

2019年和2020年至今你的业绩都很好,背后有什么原因吗?


曹晋:从归因分析上看,我的超额收益中90%来自个股选择,10%不到来自行业选择,1%左右来自资产配置。可以说,我绝大多数收益都来自个股选择。

 

前面也提到,这几年我通过自下而上的产业链调研,在几次和市场主流观点逆向的时候,获得了超额收益。比如说2019年开年,我配置了许多出口方向的公司,当时通过调研发现出口的断崖式下跌是不存在的,这个方向也是2019年一季度表现最好的方向。

 

2019年5月华为事件爆发后,我通过自下而上调研,也做出了和大家截然不同的判断,在市场整体很悲观的时候,我用比较积极的组合做出了不同的应对。当时我还在公司内部推荐了半导体和华为产业链的机会。甚至在此时此刻我们访谈的今天,市场也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但我认为可能依然是过度的解读,我们要相信技术会不断集中的过程,加速行业的整合,龙头企业的壁垒会越来越深,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被超越。


2020年相对于过去,你又有什么进步?

曹晋:2020年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是,把组合的波动率降下来了。其实2020年是很复杂的一年,出现了新冠疫情和持续的中美贸易问题,市场的各种黑天鹅和突发因素很多。相比过去,我的组合的波动率降低了很多,而且净值确实在不断创新高。


今年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时,我的投资组合从专注于科技逐步转向了更加广泛意义的成长,我加大了对消费、医药、先进制造业的研究。我拓宽的不仅仅是行业配置,还有投资的视角。我今年花了不少时间和海外的几家基金经理进行沟通,了解疫情对于美国股市和经济的影响。所以在今年3-4月全球共振的下跌中,我的判断比较果断。伴随着行业变得更加均衡一些,我的波动率得到了比较大的下降,并且并没有牺牲我的收益 


在降低波动率的前提下,你并没有牺牲收益率,这个是怎么做到的?

曹晋:一方面,我会把组合中估值过高的品种剔除,另一方面,我的收益来自当市场反弹时,我手上持有的优质标的反弹更多。今年市场其实是一波三折的,好几次都出现过阶段性的下跌,但是我的净值曲线确实在每一轮反弹后都创新高了。


这里面的核心是,我确实找到了一批有超额收益的公司。这个过程中,也做过一些组合的调整。整个上半年,我的组合都是配置在逆周期方向。

 

此外,我的组合里面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公司,我每年都会在组合里面放入一些新的标的。


我对新公司加大了选择,每年持仓有一些新公司。我一直会去找ROE提升的公司,并且将股票池聚焦在一批优秀的公司上。

 


偏好底部挖掘有变化的成长股



看你过往的组合发现,你经常能够在底部挖掘到一些公司,这是怎么做到的?

曹晋:确实有一些公司我是偏底部去买的,甚至有些新的公司我管理的产品是他们最早的机构股东。这一点还是和产业链调研相关,我比较喜欢和产业里面的人沟通,去把握产业的变化。我自己经历了很多周期,认为所有的行业都有周期,用周期的视角去看产业变化。并且在其中找到有技术门槛和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当行业景气度从底部起来的时候,龙头公司的感知最深,也是最受益的。


我对于股价处在高位的公司,内心会有一些压力。我比较喜欢做一些偏左侧的投资。


但是左侧投资的压力挺大,你怎么对抗压力?

曹晋:左侧投资最大的压力是,当市场上涨的时候,你买的公司不涨。我相信业绩会证明一切,只要对公司的基本面有了深入研究,就不会有太大压力。我不是底部去买一个概念股,而是买一个真正有业绩的龙头公司。这种公司只要基本面很好,我拿着内心不会有压力。 


除了挖掘底部的公司,你还比较善于挖掘一些新上市的公司,这个也能否和我们讲讲?


曹晋:我觉得今年的一些新上市公司都是很有特点的,特别是在科技和医药行业的一些公司,质地也都非常好,并且符合时代的未来。

 

不过这种机会需要市场给你机会。到了今天,市场情绪都比较好了,后面新上市的公司就没有这种买入机会了。甚至接下来马上要上市的公司,市场已经理解很充分,而且预期非常高。总的来说,上市公司的质量变得越来越好了。



最大的风险是成长逻辑破坏



从持仓集中度看,你似乎比过去的集中度有所降低?


曹晋:这也是我过去几年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如果你看我刚做基金经理的2012和2013年,持股集中度是很高的。从2018年之后,我的持股会相对分散一些,不会像过去那么集中。我不仅仅会买龙头,可能我会买一个行业的前两名。各个行业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不是拿一个龙头企业就躺赢了。比如说医药里面的PD-One,已经出现一些新龙头向传统的龙头企业挑战了。成长股选手就是不断找到变化,发现新的龙头企业。

 

这么做的另一个原因是想控制回撤,降低自己的波动性。况且,A股是一个Alpha土壤很肥沃的市场,不像美国股市已经很难找到Alpha了。在A股不需要那么集中持股,依然能取得不错的超额收益。

 

不能拿着龙头股躺赢,这个观点很有趣,能否再展开讲讲?


曹晋:我是一个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找到不同时期中具有成长性的公司,不是一个用龙头策略做投资的基金经理。有一件事情对我影响比较大。2012年我刚做基金经理的时候,当时许多人很喜欢某家电卖场的龙头企业,这个公司是那个年代的大牛股。

 

但是许多人忽视了当时已经在崛起的电商,如果一直拿着旧经济的公司,肯定会对组合有比较大的负面影响。这里说说我对投资风险的看法,我觉得对于控制风险的核心是,把握公司继续成长的逻辑。

 

一旦公司成长性的逻辑被打破,就是风险。如果成长逻辑没有被打破,我们就会持有。风险并不是市场波动,而是基本面的变化。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半导体例子,当我看到供需缺口出现变化的时候,就会选择进行相应的操作。

 


把握ROE向上的时代变迁


 

你的成长股框架中,很重要的部分来自找到ROE向上的投资机会,能否说说背后的逻辑?


曹晋:所有的行业都逃不脱周期,ROE的变化就代表着行业发展的周期。我们要找到一个行业ROE向上的那一段。比如说电子,在2010年之后开始出现ROE向上的趋势,当时正好是苹果手机推出,带动了行业的基本面向上。我们再看白酒,许多人认为白酒没有周期性,但是从ROE的走势看,白酒的周期性特征也比较强。在2003到2012年,白酒处于一轮ROE向上的周期,到了2012至2015年,白酒的ROE就出现下滑。当时出现了白酒行业的去库存,叠加了打压三公消费和塑化剂事件。

 

在2017年时我看到了白酒行业的ROE又开始回升。当时自下而上做产业链调研,发现经销商已经开始提价了。有些高端白酒批发价和市场价是倒挂的,要靠酒厂补贴经销商。在那个时候,市场价又超过了批发价,经销商能赚更多的钱,也带动了ROE上升。创新导致行业突破了原有的周期。

 

如何先于行业挖掘前瞻价值?我就是从产业周期的角度出发,从低库存、低产品价格、低产能利用率的三低状态率先发现了细分板块价值。供给端看到了底部信号,在需求端看到变化后,就能明白行业将触底回升。


能力圈从科技向其他成长股行业拓展,除了降低波动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吗?


曹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不希望净值的表现和某单一行业周期的关联度太高。每一个行业都有其上升和下降的周期,如果我只做科技股,那么净值的表现完全来自科技股的周期。在科技股周期向下的时候,我就找不到投资机会了。


任何周期都有长短,长周期的品种我会一直持有,但是短周期的品种我可能就会做轮换。像半导体行业,从历史上看周期都比较短,我会用客观规律看到不同行业的周期,而不是沿着国家政策做投资。

 

通过能力圈的拓展,我的组合保持行业周期的迭代,理解了更多成长行业,就能找到在当下处于ROE周期向上的成长性行业。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会成为一个全市场都覆盖的基金经理,我一直对于旧经济关注比较少,更聚焦在新经济领域,专注在科技、消费、医药、新能源和制造业上。


如何看待估值?


曹晋:我是科班出身学金融的,大学里面就学过DCF估值方法,也学过相对估值的方法。这几年市场许多公司都出现了估值体系的变化,最明显的是美国一批云服务公司,突破了之前传统的估值体系。

 

我认为估值是一个事后解释基本面向好趋势的方法,历史上最好的一批公司,估值都是不断突破的。大家有包括PS、PE、DCF、单位价值等不同类型的估值方法,最核心是哪个估值方法能够最准确描述企业发展的态势。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位金融教授跟我们说,一个企业的财报报表从上到下,包括收入、成本、利润等项目都可以用来做估值。

 

我不是用估值去框死一个公司,看一个企业要用动态的眼光,许多定性分析是不应该用估值来限制的。我更看重企业的成长逻辑,如果逻辑没有破坏,我就会持有。



长期相信中国国运的海归



你做了很多年基金经理,有什么突变点吗?

 

曹晋:没有特别的变化点,都是一个个细节的积累,对自己带来潜移默化的变化。我刚毕业的时候,对投资理解更加偏学院派,更多看重财务数据。后面加入了对管理层的判断。再到后来加入对于产业链的研究,发现不仅仅要了解CEO,更要去和下面做事的人交流。再到今天,我开始发现宏观也很重要,不同行业都有周期。

 

这几年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对风控越来越重视。我刚开始当基金经理的时候,认为创造收益是投资中最核心的环节。因为那个年代经济增长很快,许多公司的变化也很快,比如在2013到2015年的成长股牛市中,创造收益是很重要的。但是这几年宏观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控制风险就变得更加重要。

 

问一个关于个人的问题,你高中和大学都是在海外度过的,为什么当时选择回国?


曹晋:我大学毕业之后在海外工作,那时候正好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时候。当时大家已经不再讨论金砖四国了,而是中国。当时我的许多前辈和同事,都选择回国发展。中国的高速发展让人激动不已。

 

当时正好是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我们在国外发自内心希望中国变大变强。事实上,回国这么多年还是看到中国和全球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我自己认为,回国还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自己亲身参与了中国发展最伟大的一段历程,真实看到中国在许多领域已经超越了国外。类似于外卖、打车、支付等等许多地方,我们都做得比国外好很多。


平时有什么爱好吗?


曹晋:平时除了投资,我喜欢把自己从那个投资的环境中抽离出来。去写一些东西,把一些东西揉一揉。我之前还给起点中文网投过稿。

 

有什么对你影响比较大的书吗?


曹晋:我在加拿大读书的时候,看过一本书《When Genius Fail,这本书是讲长期资本资产管理公司最终失败的故事,一群90年代最顶尖的诺贝尔奖得主,却最终遇到了黑天鹅事件,也成为了投资行业中关于风控控制教科书一样的案例。这本书我读过好几遍,每一次都激动不已。投资的世界,确实有各种各样的聪明人。但投资的游戏,从来不是比谁更聪明。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我在之后做投资也比较看重风险的控制。特别是2008年我在加拿大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在自己的工作中切身体会到了金融海啸对每一个人的影响。


如果不做基金经理,你会去做什么?


曹晋:如果不做基金经理,我会去做老师。我在多伦多大学读书的时候,是做过助教的,给年轻的学生上课。我非常喜欢一部电影《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理),也是讲我们经济学最伟大的教授之一,约翰·纳什的故事。

 

老师是很好的职业,在国外只有两个职业是终身制的:老师和法官。

 

本文转载自点拾投资,较原文略有删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