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大家一定不陌生,简单说就是实现二氧化碳的动态零排放。作为当下全球共识,背后所承载的是新一轮的能源目标。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用更短的时间达到其他国家50年才能实现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碳中和”不是一刮就跑的“风口”,而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长期投资机会。
从碳排放源出发,中国碳中和的减碳路径主要是电力行业脱碳化、工业行业节能化、交运行业电力化、建筑行业绿色化。因此“碳中和”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工业等多个行业,包括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车、碳交易和碳捕集等多个投资主线。
要想在“碳中和”的大浪中淘金,需要对产业有深入的研究。他,从新能源“极客”到淘金“碳中和”,对研究有着极致热爱。投资中,着眼长远、守正出奇。历史管理产品业绩同类排名前1%的他,认为既要仰望星空、也要兼顾业绩落地。他坚信在对的方向上不断努力去挖掘,一定会有美好的收获!他就是富国碳中和混合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张富盛。
富国碳中和混合拟任基金经理 张富盛
◎ 证券从业年限13年,投资管理年限4.5年;
◎ 国内大型买方和卖方证券投资机构经历丰富,曾先后任职于中金、高华证券和上投摩根基金;
◎ 2021年11月加入富国基金,现任富国清洁能源产业、富国价值增长混合、富国汽车智选混合的基金经理。
从张富盛管理的产品历史表现来看,业绩同类拔尖。以上投摩根动力精选混合为例,截至2021年9月30日,海通数据显示,上投摩根动力精选近两年排名位列同类前1%(7/622),近一年排名位列同类前2%(15/865)。
目前在管的富国清洁能源和富国价值增长,自张富盛开始管理后,业绩极具爆发力。
投资框架:着眼长远,守正出奇
张富盛的投资框架可以用“着眼长远,守正出奇”来概括。着眼长远很好理解,守正出奇则在于他的仓位配置。他认为,成长股投资相较其他行业波动较大,但如果一个产业的长期趋势是比较确定的就可以忽略一些短期的波动,给企业更多的耐心,等待企业通过技术迭代把产品做好,赚β的钱,此为“守正”。而“出奇”部分,旨在有更高的风险偏好的情况下去抓一些结构性的机会,力争更多的超额收益,赚取α。
落脚到“碳中和”投资上,张富盛认为像光伏、风电、电动车这些板块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接近成熟期了,所以这样的行业可以考虑作为一个“守正”的仓位去配置;再比如“碳中和”下还有一些爆发性较强的结构性行业,包括工业节能、新材料、环保建筑等领域,等未来好的商业模式起来之后它的爆发性很强,可以考虑作为目前的“出奇”仓位去配置。
掘金“碳中和”:在对的方向上挖掘,一定会有美好收获
张富盛的能力圈包括TMT(科技、传媒、通信)、高端制造、新能源产业链等行业。但与一般专注在成长股投资领域的基金经理不同,张富盛早期是看大宗商品出身,这就使得他的成长股投资框架,不仅仅是自下而上,而是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加上成长股估值受流动性影响较大,这个投资框架很好的将两者合二为一,这就实现了既要“自上而下”,寻找逻辑通畅的行业,向行业要beta;又要“自下而上”,在有beta的行业里“翻石头”,向个股要alpha。
“碳中和”既包括低碳环保的新能源领域,比如光伏、风电、储能和新能车等;也包括高碳行业的绿色减排领域。他说:“在对的方向上挖掘,一定会有美好收获”,而“碳中和”投资就是他认为的成长空间大、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对的方向”。
新能源观点:
➤ 光伏、风电:2023年或许是光伏、风电平价放量的年份
➤ 储能:储能是刚启动的一个爆发性极强、长期成长空间大的细分行业
➤ 新能车:对比智能手机渗透率还有提升空间,“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所以新能车的智能化方向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临近春节,祝大家新的一年好运连连事业发,身体健康财运发,基金投资旗开得胜!扬眉“兔”气,大展宏“兔”!
富国碳中和混合
A类:017041,C类:017042
2月2日起盛大发行,敬请期待!
-#日富一日 碳中和-
各位客官生活中有哪些比较“碳中和”的生活场景?您看好“碳中和”涉及的哪些行业投资机会?欢迎客官们留言分享~
留言被精选且点赞数前10名的客官,富二将奖励10元话费给到客官~
(提示:请客官直接在本篇文章评论区留言,获奖后富二会通过后台通知获奖用户,届时请按“关键词+手机号”此格式回复富二。留言活动富二会在后台监测数据变化情况,保留取消数据存疑用户获奖的权利。)
本活动截至2023年1月20日17:00结束,最终解释权归富国基金管理1有限公司所有。
了解更多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