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两周硅谷银行事件让大家心有余悸,那这次瑞士信贷事件绝对值得更多关注。因为出事的主人公瑞士信贷(CS)是全球第五大财团,被归类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重要机构”,成立167年之久,资产规模高达5800亿,是硅谷银行的两倍之多,可以说硅谷银行在它面前就是个弟弟。如果任由瑞信事件持续发酵,是有可能酿成全球系统性风险的。
好在目前瑞信的“危机”及时踩下了刹车,咱们来简单梳理下来龙去脉。
上周3月14日瑞士信贷“自爆狼人”,在年报中称自家财报有重大缺陷,同时年报显示去年净亏损近80亿美元,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高,随后引发股价暴跌直至熔断停牌。
紧接着瑞信的第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火速跳出来撇清关系,表示“绝对”不会向瑞信提供更多援助。“榜一大哥”的撒手不管,令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大哥不管,还有亲爹,瑞士国家银行3月16日赶紧借给瑞信500亿瑞郎以加强流动性,但是区区500亿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于是瑞士国家银行就开始极力撮合瑞士第一大银行瑞银集团收购瑞信。
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最终4折成交,瑞银在3月19日以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信,“危机”告一段落。
要说这场收购大戏的二位主人公,可是渊源已久。在瑞士,“瑞银”的资产规模排第一,“瑞信”排第二,两家都是百年老店,成立超过150年,业务遍布全球,属于全球最重要的一批银行,“大而不能倒”。
从股价上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兄弟都是你追我赶,并驾齐驱的态势。但从2021年之后,不争气的二弟瑞信开始急转直下,与大哥分道扬镳。
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至2023-03-20
要说瑞信落得如今下场,主要原因还是它实在不是盏“省油的灯”,近些年骚操作不断,口碑越来越差,在作死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2021年3月,在“韩国小岳岳”Bill Hwang的世纪大爆仓事件中,瑞信以10倍杠杆“慷慨”借出巨额资金,以单日亏损超55亿美元的“战绩”,成为当年一众老牌投行中的“最惨”受害者。当时也是负面舆论持续发酵,股价接连暴跌。
不久后,在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中,瑞信的六位高级经理纷纷表示,瑞信的管理存在很大问题,银行的首席风险师甚至没有任何风险管理的经验,而且上台以后一口气裁撤了20多名风险部门的高级经理。
不过最离谱的是瑞信曾在2022年帮贩毒集团洗钱,此案让瑞信彻底臭名昭著,成为瑞士历史上第一家被判刑事犯罪的大型银行。
另一方面,美联储去年疯狂加息带来的蝴蝶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2022年以来美联储和欧央行连续加息,市场利率走高,储户会减少活期存款的配置,对银行来说存款会加剧流失,比如瑞信去年的存款流失就超过1200亿瑞郎。为了吸引客户,瑞信要想办法提高存款利率,而高收益的项目背后必然隐藏着高风险。
最后,咱们来聊聊这些银行风波会带来哪些影响。
其实单个银行的风险不可怕,但要警惕是否会出现更严重的信心危机。从目前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的情况来看,不管是美联储还是瑞士央行都非常及时地采取了有效举措,遏制了恐慌情绪的持续蔓延。
从A股市场的情况来看,短期也许会受到情绪的扰动,但中期影响有限。
毕竟相比于国外浓浓的加息氛围,我们正处于降息周期中,市场的流动性不会有太大问题。
央妈甚至还在周末释放一颗降准定心丸,给银行更多的盈利空间,不失为一种提前的安抚,也会给市场带来不错的心理示范效应。
总之,无论从经济复苏还是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中国资产都具有更明显优势,近日北上聪明资金的转向流入就是很好的证明呀~
-#日富一日 瑞信风波-
近期的硅谷银行、瑞士信贷事件会影响你的投资情绪吗?为什么?欢迎客官们留言分享~
留言被精选且点赞数前10名的客官,富二将奖励10元话费给到客官~
(提示:请客官直接在本篇文章评论区留言,获奖后富二会通过后台通知获奖用户,届时请按“关键词+手机号”此格式回复富二。留言活动富二会在后台监测数据变化情况,保留取消数据存疑用户获奖的权利。)
本活动截至2023年3月22日17:00结束,最终解释权归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所有。
了解更多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