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作为国内首位采用市场化方式公开选聘基金公司总经理,窦玉明带着他的“精品店”理念从北京来到上海。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4年公募基金几乎每况愈下。“我依然看好这个行业,要不然也不会坐在这里。”窦玉明说,基金公司今后有两个方向,一是做百货店如沃尔玛,另一个方向则是精品店。
但他同时指出,公募基金总经理最担心的是,核心人才的流失。
窦玉明曾任职于君安证券有限公司、大成基金、嘉实基金,2008年竞聘成为富国基金总经理,并因此被业内视为上海金融系统人才体制改革的一次市场化改革的“试金石”。
“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基金公司,除了文化要对,团队、理念、流程以及确定的发展方向这些事要做好外,还有一点,大家说了一万多遍,就是激励体系的建立,怎么样让这些人,能有一个长期打算,愿意和这个公司共同去奋斗和成长。”窦玉明说。
目前定位“三个点”
东方早报:在未来三五年,富国重点在哪里?有什么创新?
窦玉明:基金公司大概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做百货店,什么都能做,任何一个投资者到这个地方能买到任何他想买的产品,就像沃尔玛、家乐福;另一个方向就是精品店,我希望富国就是这个方向,把自己的聚焦点越来越集中,客户来我们这不是解决他所有的投资需求,只是他产生某部分投资需求时他会首选我。
我目前定位在三个点,一个是成长股,一个是高收益债券,第三个是主动量化投资。这三点我希望做得在全国最有竞争力,像韦尔奇说的要前三名,最好第一。我认为基金未来面临银行系和保险系基金公司的竞争会很激烈,他们有渠道优势,做大众产品依然可以卖,那我只有做成基金业的宝洁,才有可能和银行系、保险基金公司竞争并能生存下来,现在是三个点,未来说不定只做一个点就已经够了。
东方早报:这三个方面中,哪一个富国花的精力多一点,或者说富国今后可能会最终选择哪个方向?
窦玉明:现在我们没有做出选择要放弃哪一个,目前我们的资源还够支持,收入利润情况还是不错的。选择的原因是因为资源有限,如果我有工商银行这么大的资源,那什么事我都做。
从现阶段来讲,股票相对比较平稳;债券已经建立比较好的品牌,市场占有率也可以,但是债券整体市场还没有起来;至于量化,团队和能力都已经体现,但品牌和市场占有率还没有起来,就是说这块做得很领先,但老百姓不知道。
找价值观相同的人
东方早报:富国目前发展遇到哪些困难,需要什么样的突破?
窦玉明:目前我觉得总体进展还可以,那么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核心团队人员流失,如果特别核心的一些人集中离开,整个团队包括业绩各方面就会有中断,这是一个风险所在,其他方面我觉得整体都还可以。
东方早报:最近几年人才流失很严重,这方面你是怎么做的?
窦玉明:从我来到现在,我们投资团队人员的流失率百分之七点几,还包括我们主动淘汰的,行业的平均水平应该在15%到17%,应该说我们的团队是非常稳定的。核心一点,首先你换位思考为什么要离开,离开是一个痛苦的选择,成本很高,离开一定是他很不舒服,所以你就把让他不舒服的事情尽量解决掉。
实际上,让人离开的原因,超过一半是和主管不和,所以就要选对人(主管),不要让大家鸡飞狗跳的。第二个因素就是钱,从过去经验来看,薪酬的涨幅要超过30%才会成为人离开的借口,差距10%或20%人是不会走的;第三是因为这个公司让他感觉没希望。其中最重要一点是,找价值观相符合的人,因为人的习惯、能力都有可能改变提升,但是价值观自小就成型了。
期待股权激励
东方早报:你怎么看基金业的股权激励?
窦玉明: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基金公司,除了文化要对,团队、理念、流程以及确定的发展方向这些事要做好外。另一方面还有一点,大家说了一万多遍,就是激励体系的建立,怎么样让这些人,尤其是公司核心骨干人员,能有一个长期打算,愿意和这个公司共同去奋斗和成长,这个问题不是说光发钱就能解决,建立什么样的体制让这些人结合在一起,这个我们也在考虑,主要看长期激励有没有什么破题。
东方早报:富国有长期激励方面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吗?
窦玉明:实施还没有,我们自己会有一些想法,但需要社会大环境配合,包括股东的想法,我觉得这不是近期能实现的。因为现在的整个氛围对金融业的高管是不利的,觉得这帮人拿了这么高的薪酬,还天天想股权激励。这个情况下你提这些事,实际也办不到。
激励不是钱多少的问题,你给他一个亿不见得就有激励体系,给他一个亿可能他就走了,我指的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目标不是给他更多的钱,而是让他全身心投入到这个企业中来,想的是把企业做得很好,股权激励是其中一个方式,如果你给这个高管发一块钱的年薪,把他和这个企业绑在一起,那你这个体系也很好,不是说一定要给他发一百万、一千万。
保持在第一梯队
东方早报:你怎么看待基金规模?
窦玉明:规模我很重视的,但规模是通过投资业绩和服务带来的结果。如果你直接去追求规模,包括你说你花点钱把基金规模做大,但最终会走的,只有真正给客户带来价值,投资业绩好,服务好,这个规模才是稳定的。
东方早报:股东会给你压力吗?
窦玉明:股东和我们管理层达成比较好的一致意见——在规模上和市场占有率上保持稳定,没有给我们很大压力比如说一定进前几。更注重的是长期的竞争能力,希望我们在竞争力上,包括我刚才说几个方向,建立我们品牌竞争力,然后风险控制做好。
东方早报:那有没有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未来三年在什么位置?
窦玉明:我们未来三年的目标就是前十位附近,第十、十一、十二不是关键,关键在第一批队,比如说是651亿还是641亿无所谓,但如果你是351亿那你就很难追了,因此这几年我们要跟住第一方阵,同时把业绩做好,根据实际再考虑再往前走。
上海的信息慢半拍
东方早报:上海目前的基金公司数量最多,你觉得在上海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窦玉明:上海做的话有它的优势和劣势,我只讲一个优势一个劣势。优势是上海的整个大环境比较好,所谓大环境包括法律、人文、气候、生活等,但是不太适合的地方在于,信息上明显弱于北京和深圳,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所有的信息从北京发出,而深圳靠近香港,香港的消息很多时候比内地快,包括港股有时候会领先于A股反映一些事情,香港是很多具备中国深厚关系的人的聚集地。上海知道事情总是会慢半拍,而做投资信息是很重要的。
东方早报:不知道你注意到没,尽管上海基金公司数量最多,但并没有排名非常靠前的基金公司,这是为什么?
窦玉明:我想是这样,对上海来讲有不太公平的地方,三十多家小的多,但是大部分新成立的公司都是在上海成立,因此摊薄了;而前十大公司上海占的比例会比较小一点,而北京、深圳的公司会多一点,实际上这一点不是基金公司特有的现象,看看各个行业比如保险公司、银行、地产,在深圳有平安、万科、深发展等,发展都比较快并且靠前,北京更不用说了,资源大,但是我觉得大也不见得就是好,大不等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