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奖尘埃落定,理查德·塞勒因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而斩获该诺奖。
富二翻了翻研报,有大拿以此为题:
它研究人类的自私和趋利避害等心理,如何影响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可以说是很非主流了。现如今,它已从当初一小撮人所热衷的“歪门邪道”,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典范。
富二本想八一八行为经济学的各种有效应用,结果发现,不得了,这诺奖得主还用行为经济学来管理基金,赶紧观摩一下。
文章来自见闻美股,作者曹泽熙。
摘要:流氓会武术,谁都挡不住。
刚刚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还是一家基金公司的创始人,当然,基金公司也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创立的,专注美国小企业股。
在他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下,公司替摩根大通管理的一只基金Undiscovered Managers Behavioral Value Fund(简称UBVLX)表现优异,在过去五年中大多数时间里都跑赢了标普500指数。目前,这一基金资产已达60亿美元,而诺贝尔经济学奖仅约123万美元。
该公司的核心理念是:
投资者都会犯错,公司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些错误。
上图为该基金公司简介,其中还引用了塞勒在电影《大空头》中的一句台词:“把人想象成以逻辑指导行为的动物,实在是疯狂之举。”
摩根大通委托这家基金公司管理的UBVLX投资依据就是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如投资者对老旧、负面信息的过度反应,或者投资者对新生、积极信息的不理不睬等。
BUT
☟ ☟ ☟
这只依靠行为经济学理论成功的基金也引发了新的问题。
➩ 首先,虽然这只基金靠其它投资者的不理智行为赚钱,但是,这只基金本身也会引发投资者的不理智行为。
如上图,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该基金(蓝线)基本上回吐了之前所有的涨幅,表现趋近于指数型基金(黄线)的表现。直到后来的涨幅中才慢慢拉开差距。在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时,这一基金的表现类似,也是赔掉了之前所有的领先优势,在之后慢慢恢复元气。
在市场上涨时,这只基金涨得更快,但是在市场下跌时,这只基金也跌得更惨。因为暴涨暴跌,本身就可能引发投资者贪婪、恐惧等不理智的行为。
这只基金在试图利用其它投资者的行为偏差赚钱时,自身也会产生巨大的波动。高波动的投资标的,则可能诱发投资者的不理智行为。
一个号称通过投资者行为偏差赚钱、修正投资者行为偏差的基金,最终却可能会引发投资者的行为偏差。
最后,富二的观点是:无论是否运用行为经济学理念,做投资终归是要尊重市场、尊重投资者行为。
长按二维码获取富国基金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