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财经大学百年校庆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编者按:2017年9月17日,在上海财经大学百年校庆之际,财大邀请校友中的业界精英,围绕“全球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展望”主题召开了一个高峰论坛。原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贝多广,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联合国贸发组织投资和企业司资深经济事务官梁国勇,原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许宪春,以及富国基金总经理陈戈等出席了论坛。
这里富二专门选取了公司总经理陈戈的讲话主要内容。作为长年战斗在资管行业一线的企业管理者,他的观点无疑有相当强的启迪意义与实用价值。
(上图中最右为富国基金总经理陈戈)
我从投资的角度来谈谈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是比较乐观的,我是70后,可能70后相对乐观一点吧(现场笑)。
做投资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过程中会面临很多信息,你要找到其中的关键信息,抽象出来做决策的依据。
先看宏观经济数据,如果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保持在6.5%到7%,又有非常低的通胀率,同时又保持了充分的就业,你能说这个经济体的状态不好吗?无论是什么经济理论或者以全球各国的标准来比较,目前中国的经济都是一个较好的状态。
实际上我们回顾过去的经济增长,可以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2008年那个时间段以前,中国经济大致一直处于恶性循环当中,一放就乱,一收就死。而这种情况现在已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
过去中国一直是投资拉动为主。政府搞基建投资,刺激价格上涨,价格上涨让企业扩大再生产,出现大量的新增产能,新增产能又刺激需求,导致经济快速增长。过了一段时间,政府觉得经济过热了需要收缩,可是新增产能已经大量释放了又无处可去,于是经济出现向下波动。等到经济进入波谷,政府又开始刺激经济。这种循环表现出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但现在已在向集约型的方式改变。
过去看经济好不好是看需求是否旺盛。眼下很多人不看好未来经济的理由是需求不旺盛。从投资的角度观察,资本市场和GDP的增长率关系不是很大,但是和行业景气度关系非常大。目前的经济状况表现上,去年到今年以来,供给或者产能增加了吗?事实上并没有增加,甚至还在减少。因为在供给层面行业有很高的壁垒——环保壁垒、产业政策壁垒等,导致供给受限,没有出现过去那种当价格上涨后又开始一窝蜂投资。
如果经济可以保持6%的增长,中国的经济是可以维持的。过去的快速扩张代表了更多的资源消耗,更多的污染。但现在不一样,如何可以持续增长的话,实际上是集约型的增长,也是长期以来所呼吁的经济健康的增长。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我对中国的经济是看好的。虽然中上游的资产价格有涨有跌,但在供给受限的情况下,供给没有办法野蛮扩张,未来的景气度是可以维持下去的。即使价格高一点,那也正常,只要经济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
另外,经济的动能在哪?统计局的数据上看是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等,但实际上新经济的数据很难统计。前两天基金业协会发布了一个报告,今年上半年中国私募基金总体管理规模达到10.21万亿,和去年相比增幅较大。
增长点在哪里呢?都是PE,也就是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今年增加2万亿都投资到企业去了,投资给了中小企业,投资给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如果加上存量的话接近8万亿。
都说4万亿基建投资动力特别大,那么现在8万亿通过私募股权方式投到了实体经济,投到了中小企业和新产业里,这对于中国经济未来有多大的拉动作用?传导机制是什么样的?效用如何?持续时间多长?至少在统计数据上没有反映出来。财大有很多学弟学妹,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这蛮有意思的,对于实践有更多的指导意义。
现在中国的金融政策,一是严格监管,二是去杠杆,其中货币政策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这种情况对什么样的企业是不利的?对于没有核心技术、野蛮扩张、高杠杆经营的企业是非常痛苦的。而对于有技术实力的、稳健经营的企业是有利的。传统行业一定会加速整合,很多低技术含量的企业会淘汰,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会提升,利润率提升的企业会投入更多的研发,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这里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因此将来中国经济真正的动力还是在新兴产业,投资机会也同样很多。今年以来新兴经济的表现和宏观经济的脉络也是非常吻合的,我相信未来也会这样。
最后提一下前面谈到的普惠金融。公募基金可以称为最靠谱的普惠金融,因为门槛很低,社会大众都可以参与,公募本身就是为老百姓而生的产品,购买渠道也非常方便。
总结一下,未来宏观经济是比较好的,资本市场则会反映宏观经济的变化。国内的经济增长会长期维持,但是不会特别高。股票市场也一样,会呈现慢牛,指望2007年过度炒作成大牛市的可能性不大,每年的收益率预期要有所降低。若拿权益和固收来比较的话,或许还是权益类资产比较好。
长按二维码获取富国基金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