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社保、基本养老、企业年金等资格的基金公司之一,富国基金不仅在养老金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的资金管理上具有丰富经验,其申报的“富国鑫旺稳健养老”也成功入选了首批养老目标基金,即将开启养老第三支柱投资实践。
该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富国多元资产投资部总经理陈曙亮,在本次养老论坛上分享了从第三支柱出发对养老目标风险基金的一些思考。
陈曙亮表示,从中国养老金市场看,基本养老保险仍是目前养老体系的主要支撑,个人养老是亟待发展的薄弱环节。从人社部提供的数据看,中国城镇居民养老金替代率差不多在50%以下,这意味着未来将很难保持一个长期、舒适、稳定的退休生活背景。所以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养老第三支柱,希望个人账户能再提供30%的养老替代品,以应对未来的养老困局。
他认为,中国个人养老储备不足,深层次原因是个人投资的大资产配置意识不强、且资产组合较为单一。目前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投资绝大部分配置于低风险的类货币资产,这并不能有效满足长期养老需求。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 老百姓最喜欢的货币基金的年化回报也仅为4.06%;但权益市场中偏股混合型基金业绩的中位数的年化回报亦然高达16.4%。而从国外情况看,投资者不仅注重资金稳健性,还更多考虑了收益问题。譬如美国401K计划中,不同年龄组别的资产配置存在差异,但是有一点共通的是,无论20岁还是60岁美国居民,大类资产配置意识都比较强,差异或在于年龄差异导致的对高风险资产权重的承受力。
“在我看来,养老金投资是一个长期问题,而通过适当的配置权益类资产,则可能带来更高的回报。”陈曙亮说。
他继续指出,从美国个人养老市场发展来借鉴,个人层面,中国人应加大自主养老意识,尽早规划;机构层面,专业投资机构应加快完善产品线,推出久期风险匹配的产品满足居民的养老配置需求;政府层面,可考虑从顶层设计推出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引导和激励居民进行养老投资。
今年8月份,首批养老目标基金获批。陈曙亮坦言,这是个人养老困境破局下的一次重大尝试,未来公募基金也将尽力打造中国投资者所适配的产品,助力第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健康发展。
据其介绍,在此类产品特征上,一方面将根据风险预算约束分配各类资产的基准配置比例,体现出固有的大类配置理念。另一方面,根据宏观基本面及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对权益类资产和固收类资产之间的相对权重进行微调,优化组合投资收益。
在这样的设计下,此类产品具备四大优势:其一,科学的大类资产配置,可以有效熨平单一资产波动风险,提升风险收益比;其二,通过不同品类间的有机轮动,降低了单一资产短期业绩不达预期对组合整体的拖累;其三,通过设置一年或以上的锁定期,变相提升客户的配置久期,分享资产的长期回报;其四,科学系统地评价和遴选子基金,克服个人投资者对“牛人牛基”的盲目崇拜和追逐。
他说:“在个人养老困局破冰的局面下,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各种现状,未来产品端、投资端都需要大家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