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看,中国经历了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的共同发展,但随着要素驱动的改变,中国期望进入到科技创新驱动的新时代,全要素生产率亟待提升,超级公司的行业结构需要转换。资本市场在近15年时间经历了中小板—— 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的积极尝试,承载“科创强国”“制造升级”的“科创板”正在推动资本市场走向新时代的开启。
◆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新板块设立会带动市场情绪的上扬,在短期内实现估值的明显提升,如中小板市场偏向成熟的小企业,2006年设立后经历了8个月估值上升期,创业板则承接的上市企业更注重成长性与科技属性的新兴企业,2010年创业板上市后的6月到12月创业板估值自60倍提升到73倍,期间中小板估值从29倍提升至37倍,资本市场体现政策“溢价”,对“科创板”值得期待。
图1:中小板、创业板初创期均经历估值水平的提升
数据来源:wind,截止2019-04-24
从全球化视野出发“科创板”在制度设计和定位上都将纳斯达克作为对标之一。对于投资者而言到底是要投资高盈利还是高增长?对比纳斯达克高市值公司的股价上涨因素,发现主要依靠两个方面,
◆ 其一,是公司自身的成长性,表现在其估值数据以及净利率等财务指标的持续高速增长。
◆ 其二,是较强的时代背景,即公司的成长性应同时代的整体发展方向相一致。
在纳斯达克市值前十的公司中,有7家高科技及信息技术公司,2家互联网零售及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公司,这与当今科技化、智能化、创新化的时代主题高度契合。
“科创板”企业正是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的企业,聚焦“硬核科技”的六大产业,且已受理企业自身成长性和净利率增长较好。
91家已受理企业盈利及研发状况:
◆ 第一,科创板已受理的91家企业中,仅1家2018年未盈利,且87%的公司满足主板/中小板上市盈利要求, 97%的公司满足创业板上市盈利要求。
◆ 第二,整体来看,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亮眼”。这91家公司近3年的收入年化增速均值为50%,近3年的毛利率、净利率均值分别为52%、17%。
◆ 第三,同创业板前期91家公司相比,研发能力“更胜一筹”。科创板91家近3年累计研发/累计收入的均值达12%,而创业板起初91家上市前3年累计研发/累计收入的均值仅5%。
图2:已受理91家科创板企业的高成长性
数据来源:wind,截止20190424
投资者怎么去参与呢?
◆ 一,自己买股票投资,但“科创板”的相关制度规则设定了较高的投资门槛,其中关于50万资产和2年证券交易经验的准入规定限制了一部分中小投资者;其次估值层面和交易层面也更倾向于机构投资者。
◆ 二,交给专业的投资者,目前首批可以参与“科创板”投资的7只科技创新基金已经获批,每只限购规模10亿,超出部分将采取比例配售。
富国科技创新灵活配置(007345.OF)正是这7只当中之一,将于下周一(4月29日)正式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