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热门资讯>富资讯>正文

富资讯

富国于洋的进化:从医药走向全市场投资,依然是第一!

2019-08-21

于洋,成名于富国精准医疗,2018年上半年医药股行情,凭借着对医药股的把握,获得了全市场第一的排名。


股市,不仅是个检验人性的市场,也是一个包罗各行各业,需要不断学习的市场。面对错综复杂的商业模式、行业逻辑,难得的是,于洋面向全市场投资的基金业绩依然排名是第一名


面向全市场投资的富国新动力A成立于2015年8月4日,2017年10月25日由基金经理于洋接任管理。富国新动力A今年以来净值增长45.40%、同类排名2/145,近2年净值增长59.87%、同类排名位居1/140,相对同类平均的超额收益高达51.73%,表现优异。



从投资角度看,医药子行业虽然同属一个“家族”,但其投资逻辑却具有异质性,反而和其他“家族”有一定的同质性。


比如大宗原料药,其投资逻辑更接近于化工股等周期性行业,“涨价”是核心催化剂;比如中药,其投资逻辑更接近于消费品,“消费升级”是大背景,“品牌+渠道+管理层”是王道,“提价+放量”是核心推动力;比如创新药,其投资逻辑更接近于科技股,“创新驱动”是核心动因,“市场空间”是关键,NPV估值模型也可共通。所以说,医药行业不只是一个行业,而是多个不同逻辑的行业集合。


从“窄基”向“宽基”华丽转型,于洋“滚雪球”的“长坡道”也从单一“医药”转向“医药+消费+TMT”齐驱。近期,于洋接受了《证券时报》的专访,将其投资理念清晰阐述。

富国基金经理 于洋  



——《证券时报》采访原文——

“在投资中,真正意义上的好行业是不多的,投资就该在那些坡道长的行业中选择拥有真正壁垒的公司。富国基金的基金经理于洋向记者表示。


Wind数据显示,自于洋2017年开始管理产品以来,他陆续管理的富国新动力A年化回报28.21%,在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富国精准医疗年化回报27.25%,在同类产品中排名第3;富国医疗保健行业年化回报32.24%,在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


谙熟医药行业投资逻辑


在业内,于洋被视为医药行业投资的“进攻型”选手,善于在医药股中选择“黑马”。不过在他自己看来,医药产业的格局正在向大公司集中,这导致行业内强者恒强的局面正逐步形成,所以各家医药基金的选股相似度较高。“现在医药基金持仓的70%-80%相似度较高,大家都会选择那些在各自领域内已经形成明显竞争优势的公司,因为从目前的行业趋势来看,此类公司的竞争优势大概率会继续保持。”


但他强调,他一直坚持发掘那些尚未形成行业共识的公司。“深入研究医药各细分行业,坚持挖掘优质的新公司,这是我一直在干的工作。以往我取得的超额收益一直来源于此。”于洋介绍。


由于行业主题型基金具备一定的资产配置功能,因此很多基金经理在操盘此类基金时会选择不择时,永远满仓操作,仅为投资者、尤其是具有择时能力的机构投资者提供底层配置资产。但于洋不是这样,他向记者强调他的特点是会做择时,在医药行业有行业性大机会时,他会满仓买入,而在他看空医药行业时,他也会选择大幅减仓。


从医药投资走向全市场选股

于洋并不满足于仅在医药领域内做投资,他更希望能够做一名全市场选股的选手。在他看来,除了医药领域之外,还有一些领域的机会也同样不容错过。


他分析,其实医药行业过去数年的行业业绩增速并不逊于消费行业,以往每年牛股的诞生率都很高,但是从基金回报的角度来看,医药是差于消费的,这主要是因为消费领域内的品牌价值具有更高认同度。“五年前大家认为最好的白酒品牌依然是现在大家心目中最好的白酒品牌,这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医药却不一样,五年前医药基金的持仓和如今医药基金的持仓差别是巨大的。”


“一个值得长期投资的行业一定是一个‘长坡道’的行业,”他分析,“只有足够长的坡道,才能够真正做到投资中的‘滚雪球’。”而医药行业的特点是政策变化过快,这会导致投资者在选择医药子行业时存在政策风险。“你可能刚选好一个坡道,然后政策变了,坡道也就变了。”


他分析,去年上半年,投资者醉心于仿制药替代行业,但到了下半年,相关政策对仿制药进行了严格的价格控制,直接导致整个仿制药行业投资逻辑发生重大变化。此前,中药注射剂也曾一度迎来高增长,但是相关医药政策转向创新药之后,这些中药的投资逻辑也立刻调整。


“不同行业的研究方法是不太一样的,”于洋表示,就他个人而言,他对医药行业的研究应该是最充分、最细致的。“如果拿对医药的去筛选行业的话就会发现,符合标准的一般都还是比较好的标的。”他认为,选择个股的关键在于几个关键点,首先要选择“长赛道”的行业,而后选择其中优质的公司,而公司是否真的“优质”则需要较长期的历史业绩的证明。“如果一家公司的历史业绩长期较好,‘护城河’较高且商业模式也可持续,那未来的发展的确定性就比较高了。”


当前市场环境下,大消费和TMT是他现在比较看好的两大板块。在于洋看来,两大行业有一个核心的共同点,那就是行业的成长性。 “当前大消费行业的核心增长逻辑是消费升级,大消费领域内的好公司有望持续获取稳定业绩增长。”于洋表示,而TMT行业是科技行业中的代表性行业,其中涌现出了大量高成长性公司。


总的来说,成长性是我投资中的一大关键词。”于洋说,“我希望投资于未来更具成长性的企业,因为真正具备内生性增长的公司,往往代表着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应该投向的地方。”


(本文刊登于2019年8月20日《证券时报》)


风险提示词条

1.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提醒您:投资证券,卖者有责,买者自负。

2.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提醒您:审慎评估风险,理性融资融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