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热门资讯>富资讯>正文

富资讯

我们现在要不要学巴菲特借债买股?

2019-09-09


近期公布的巴菲特发行超过4000亿日元债券的新闻,堪称近期资本市场各类奇特消息中的一个。


消息称,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拟首次发行约4300亿日元(约折合286亿元人民币),到期时间为5年甚至更久,乃是非日本本土发行人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

巴菲特借那么多钱做什么呢?


众所周知,巴菲特的公司坐拥巨额现金。最新财报表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当下拥有创纪录的1224亿美元。所以巴老借钱肯定不是缺钱花。

 

基本上,发日元债借钱就是这么几种可能

 

借新还旧: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前几年的一些大手笔收购让巴菲特贷了不少款。


借日元买黄金:这在十几年前是一种超流行的国际套利法,因为当时黄金大涨,而日元利率超低。但是请记得,巴菲特一直在说投资黄金没有意义,因为它是“一种没有生产能力”的固体。


回购自家公司股票:回购公司股票后注销,可以减少分红,但伯克希尔哈撒韦基本不分红;其次,二级市场购入可以抵御股价下跌



综上,借新还旧和回购股票是最有可能的操作。事实上,今年第一第二季度巴菲特都做了一些回购操作。

 

由于近年美股高企,伯克希尔哈撒韦一直没有找到大手笔收购对象,以致该公司股票失去了成长性,最近两年都没有上涨,与美股比显得很没面子。回购则可以让股价表现好看一些。

 

图: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自2017年底之后基本没有上涨,远远落后标普500


数据:Wind,日期:2015/01/01-2019/09/06

 

那么问题来了:巴菲特都在借钱买股票,我们A股市场的投资者要不要跟进?

 

不是一直说不要借钱炒股吗?不是一直说谨慎用杠杆投资吗?

 

现在股神都这样做了,我们不跟进偶像是不是有点说服不了自己的良心?


这件事,和上周末富二发的摄漫《负利·金融城怪谈》有很高的关联。


《负利》里最后讲到,闺蜜要去举报说海外的负利率债券消息是假新闻,那当然是开玩笑的,因为这是真事儿。


的确,当前海外存在大量的负收益率债券。2019年7月份,全球负收益率债券规模达13万亿美元;进入8月份,这个规模每天都在上涨,目前规模已超过16万亿美元,占全球国债市场总规模的1/4还多。我们中国2018年的GDP才13.6万亿美元!

 

目前,全球有13个国家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负,除日本之外全部是欧洲国家,包括德国、法国、瑞士、瑞典、奥地利、荷兰、丹麦、芬兰、比利时、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爱尔兰等。日本可以说是发源地、肇始国。


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日本和欧洲国家财政部发行了大量超低利率、零利率乃至负利率(如德国)债券,发行出来后债券依然被投资者不断购买,债券价格持续上涨。债券价格的上涨就是《负利》里最后讲到的QDII债券基金收益不错的原因之一

 

涨到什么程度?价格超过债券到期后的本息之和,也就意味着投资者以市价买入这种债券,如果持有到期还本付息,就一定是亏的。当然投资者一般不会持有到期。

 

那么日欧国家的财政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简单来讲,全球经济低迷,各国政府需要不断地刺激经济,这需要很多钱,以超低利率或零利率发债借钱可以大幅减少财政的未来付息压力。

但请注意,财政部可以超低利率或零利率发债,并不意味着企业发债也可以超低(但可以很低),更不意味着个人向银行贷款也可以零利率


在《负利》里,想钱想昏了头的富二闺蜜,把国债利率和个贷利率混为一谈,到处找银行免息和负息借钱,那简直是白日做梦了!

 

回过头来说巴菲特发行巨额日元债券。首先日本的基础利率极低,不久前软银集团发行5000亿日元7年期债券,票面利率或为1.38%!估计巴菲特的债券票面利率也不会差太多。

 

可怕吧,如果高利贷是借出人的罪,那低利贷何尝不是借入人的罪?

 

面对这样史无前例的机会,各国企业也拼命发债。


大家同样崇拜的手握2106亿美元巨额现金和有价证券的苹果公司,在9月4日发债融资70亿美元,明言用于回购股票、支付股息、收购兼并和偿还债务。


迪斯尼在9月3日通过联合发债融资280亿美元。当周美国企业发债井喷创纪录,几十家投资级企业共同开动,一个星期里发债规模达540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


当然,美国属于发达国家里还算有节操的,大家知道美联储主席拼命延缓降息,使得美债利率一直保有一定的向下空间。即便如此,苹果公司此次的发债利率也低于3%。

 

国内客官是不是各种垂涎,要是能去日本欧洲借钱,投资国内的房产多好!或者借回来投A股也是善哉。这是富二闺蜜的白日梦!


显然,我们国家是有担当,是负责任的政府,我们没有超低利率零利率的债。

 

不要羡慕老外这么便宜融到资金,那可能是剜肉补疮;不要学巴菲特借债买股,或许他对于公司的失去动力,正如坐针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