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超预期发酵及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的影响,A股不断下探走低,市场情绪极度低迷。站在当前的时点,不少投资者对A股的前景感到迷茫。从历史上来看,2011年与当前环境有诸多相似之处。以之为鉴,或许能对当前的A股市场有所启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为应对外部负面冲击,2009年国内推出“四万亿”财政计划,基建投资短期井喷。随着政策效应的消退,2011年基建投资增速开始断崖式下降,叠加欧债危机逐步升级,经济增速亦开始下滑寻底。与2011年相似,金融去杠杆对基建投资形成制约,外部扰动也不断加剧,经济下滑预期明显上升。
数据来自:wind,截至2018-08
2011年,虽然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但通胀水平也处于相对高位,这制约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放松空间。此外,由于银行受到存贷比的约束,新增信贷始终无法放量,人民币贷款利率一直到2012年才快速下降。与2011年相似,美联储加息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仍仅限于预调微调。而资本充足率约束下,银行表内信贷也相对有限。
数据来自:wind,截至2018-06
2011年,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除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外,财政政策也有所发力,基建投资于2012年起大幅回升。然而,由于房地产调控并未明显放松,经济增速虽然逐步见底,但未出现大幅反弹。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及国务院常务会议均强调,要加大基建投资补短板,预计基建投资将逐步回升。然而,房地产调控政策短期仍难转向,预计经济将“托而不举”。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18/06
以史为鉴,2011年与当前环境有诸多相似之处。从2011年之后的走势来看,由于经济基本面反弹乏力,A股市场在较长时间内呈现震荡筑底的格局。然而,随着资金面的逐步宽松,前期跌幅较大的传媒、计算机、电子等成长板块在2013年大幅异彩,分别上涨107.02%、66.95%、42.78%。
当前环境下,经济基本面还面临下行的考验,政策大概率“托而不举”,A股市场或将继续震荡筑底。但从结构上看,成长板块前期跌幅巨大,估值调整提供了安全垫,而随着商誉减值风险的释放,其业绩表现有望改善,或许也将率先迎来市场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