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基金圈,富国基金的量化投资备受称道,与权益、固收一道被称为富国基金的“三驾马车”。过去一年来,指数基金迎来爆发式增长,smart beta也成为业内的主要发力方向,富国基金接下来如何布局?
在富国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经理王保合看来,量化基金产品的市场空间刚刚打开,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只有与时俱进,打造量化精英团队,进行前瞻性布局,才能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三大优势打造量化精英团队
从2009到2019年,富国量化投资团队已走过第一个10年。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超越,也一路丰收的10年。
在团队带头人李笑薇女士的带领下,这个年轻的团队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2009年,成立国内第一只量化指数增强基金——富国沪深300增强指数基金;2011年,成立国内第一只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富国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2016年,成为全球前三大主权财富基金之一的指数投资组合管理人; 2017年成为基本养老基金首批指数增强组合管理人。
这样一支团队,在王保合看来,有主要三大优势。
自2009年成立以来,富国基金量化团队不断地充实投研力量。目前已有投研人员18人,其中10人在司工作经验超过6年,核心团队非常稳定。长期的合作,在团队成员之间也形成了彼此的默契和良好的分工协作。
王保合透露,富国基金的量化团队,大家都有想做事情的氛围,聚焦于公司长远发展,淡化短期得失,大部分团队成员都是从高校应届生里面选拔,并经过内部四五年的培养,逐步成长起来的。
第二点,有统一的研究管理与平衡的分工合作。王保合指出,量化投资的成功离不开团队协作能力。“可能有部分公司的量化团队是每个人单枪匹马的干,但我们却更注重于统一的管理与分享。富国基金的统一量化平台成为实现量化投资各种策略共同的平台和实现想法的基础,可以让所有成员的创新思想,很好地分享和交流。”
第三点,“好的人才,好的管理,也就孕育了好的业绩”。量化团队有很长的历史阿尔法业绩记录,并且业绩非常稳健。
王保合介绍说,富国基金对量化投资部的考核,不像主动权益型基金那样考核业绩排名,而是考核超额收益的绝对数,看是否达到超额收益的目标。在这种考核机制下,量化投资部长期追求超额收益的稳定性,最终长期业绩也是变的更加稳定。
2010年以来市场经历多轮风格切换,沪深300和中证500几乎又回归到原点,但富国旗下的指数增强产品全部实现了稳定而显著的超额收益,并且大幅跑赢绝大多数主动管理基金。
据wind数据,如果剔除货币与债券基金,2013-12-31之前全市场发行成立的基金产品共903只。在2014-01-01至2018-12-31的最近一轮牛熊转换中,这903只基金的平均业绩35.57%,中位数为32.97%;但富国中证红利实现了100.38%的收益,排名47/903;富国沪深300收益90.71%,排名72/903;富国中证500收益51.44%,排名271/903。
特别是,富国中证红利指数增强更是跑赢了全市场90%以上的主动权益基金,在中国市场验证了指数投资教父约翰·博格“买入一揽子股票并长期持有”简单、有效的投资法则。
与时俱进 量化研究要自我进化
在很多人看来,在量化投资中,设计好量化模型就是找到了制胜法宝。“但这种观点并不全面”,王保合坦言道。
“量化投资作为一个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市场不断演进的。”王保合指出,这种变化,一方面是信息时代推动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投资者需求推动的变化。
信息时代推动的变化,王保合指出,需要关注两点。第一点,市场的数据是在变化的,对信息的加工方法也在逐步的革新。所以团队成员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心态。对旧方法的有效性要反思,对新方法的适用性要尝试。
第二点,对模型的了解也在不停地更新与修正。“过去很多人认为,从海外引进量化人才复制到A股市场,就可以做好量化投资,但其实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过去几年国内量化投资飞速发展,海外的方法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投资的高低能力,关键体现在模型本土化的过程,或者说你对这个市场理解的程度”。
王保合以A股市场上的一些投资机会作为说明。他说“A股的很多投资机会,都隐含在一些不同于国外特征的数据或特殊事件上。比如财报数据、比如ST、股权激励、质押等。这些事件对市场的影响,在国外是不一定有先例的。另外,这些事件对市场的影响,也是在动态变化的,因此需要开发和使用模型的人能不停地适应这种变化”
“当然,除了模型本身外,量化研究另一种进化就是要关注投资者需求的变动”。不管是在模型期望实现的投资目标上、产品创新上等,王保合指出,都不应该闭门造车,忽视与市场的沟通。
“客户有时候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王保合说。“我们把量化研究的成果和与客户的想法做有机结合,通过量化的方法把他们的想法实现。对他们而言,是通过流程化的方法变成标准化组合。”
王保合坦言,在上述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问题,比如客户感觉很好,但是检验下来行不通,这就需要找出问题所在,经过不断地沟通修正,把客户的想法固化下来,形成量化投资的具体模型。
“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停反复沟通的过程中,不仅客户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产品,我们也在不停的成长”,这也是为什么,富国量化团队一直很愿意承担客户服务工作。“很多人觉得这样时间成本很高,而我们却看到了这背后的价值。量化研究的进化需要这股力量”
前瞻布局 迎接量化黄金时代
过去几年,量化投资的市场空间迅猛打开。
“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的多元化也带动了整个量化投资的发展”,王保合回忆道,“这几年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指数增强产品在机构中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从规模上也能看到明显的增加。过去1年ETF的爆发式增长也有这类资金布局的影子”。
因此,积极布局工具化产品,已成为当下许多基金公司的发展方向。而富国基金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一方面,在指数选择上,富国基金率先在市场上开发了国企改革指数、军工指数、移动互联指数等,开拓了市场主题投资的空间。“指数开发的能力,是我们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也与指数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王保合笑着说。
另一方面,在产品形式上,富国基金并不拘泥于ETF产品,在主要宽基指数上都布局有相关的指数增强型产品,包括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等。“ETF的定位和指数增强是相互交织的”。王保合认为,两类产品的定位其实对应的是两类投资需求。
“ETF的最大优点是满仓且投资灵活,在市场上涨时,ETF跟踪误差小,产品收益具有极强爆发力,投资者也能快速介入。所以从短期战术配置上,这类工具是很好的选择。但从长期战略配置上,指数增强的超额收益是不可小觑的。目前A股市场上,指数增强产品的业绩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事实上,富国沪深300指数增强在过去10年平均跑赢沪深300指数5.93%,中证500成立以来的年化超额收益也有6.79%。
对于未来的发力点,王保合坦言,“我们当前在Smart Beta指数上也在进行各种深入探索与尝试。我们2008年就成立了中证红利指数增强基金。这其实就是一类Smart Beta策略产品,专门投资于高股息的股票。2018年,我们又发布了富国中证价值ETF,也是这类指数型工具”。
富国基金量化投资部ETF投资总监,富国中证价值ETF基金经理王乐乐,指出“Smart Beta策略指数产品的吸引度在于,投资者通过配置这类产品,在一个整体赚钱效应并不显著的市场上,仍能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
他以A股市场作为一个例子。过去10年A股经历过山车行情,很多投资者都较难从中获得收益。但如果投资于富国中证价值ETF背后跟踪的中证国信价值指数,那就有较为满意的正收益。
探其原因,因为这个指数是基于PB-ROE来选股的,“既抓住了投资价值中收益创造的核心逻辑,同时又避免了价值投资中的估值陷阱。这类股票,在长期更容易成为A股市场上的常胜将军。在相对低迷的市场上,这些股票的相对优势就更为凸显”。
确实,即便在2018年这样相对低迷的市场环境中, 富国中证价值ETF产品也募集了9亿多元,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青睐。
“这一块市场还在发展的初期,未来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到、了解并应用”王乐乐说, “五年之后,社保、基本养老、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都会有较大发展,如果加上个人养老,这些工具化产品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代。我们也期待在这样一个黄金时代中,能通过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为他们创造价值”。
级掌柜有话说:只谈干货,不谈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