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创业板被diss最多的就是商誉问题。
这几天这个问题又被讨论的很热,一是因为商誉减值一般是在年报中披露出来,也就是说,创业板商誉减值风险将在1月下旬创业板年报预告集中披露时暴露出来。还有一个原因是,最近市场在传,财政部希望商誉不再进行减值测试、而是进行摊销。在这个时候商誉有点风吹草动很容易就引发关注,级掌柜今天就说说商誉的问题,以及对创业板的影响。
先解释一下商誉,商誉是在企业并购的时候,成交价高于企业实际价值(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
举个例子:级掌柜有一家理发店,但是临街那家理发店的托尼老师手艺好,恰好级掌柜又是个土豪,就想把那家理发店并购了。
那家理发店的资产只有50万,但是它贼精的老板知道,级掌柜想要他们家的托尼老师,于是大笔一挥开价80万。
对级掌柜来说,这就是拿80万买了50万的东西啊,级掌柜虽然脑子进了水,但在做账的时候,还是知道资产负债表肯定不平。根据会计准则,这多出来的30万就当成“商誉”记在资产负债表里面。
按照现有会计准则,商誉需要进行至少每年一次的减值测试,但是,只在发生实质性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需要减值。
{ 具体怎么操作呢?}
级掌柜花大价钱并购了那家理发店之后就没钱了,能给托尼老师的工资很少,不久托尼老师们就全部被挖角了。理发店的核心竞争力没了,客户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低。
这个时候,级掌柜只能确认这笔收购发生了减值,所以计提了减值准备,影响了当年的净利润。
如果,现在实行的是传说中的商誉摊销,级掌柜会怎么办呢?
无论托尼老师们有没有被挖角,理发店的盈利情况有没有变化,在那家并购理发店的利润表中,级掌柜都需要按照固定比例摊销。也就是说,对每期利润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到此,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和影响就明了了:
1.商誉减值测试这种方式很主观,操纵空间比较大。采用摊销的话,就比较客观。
2.对于正常经营的企业来说,摊销的方式会对当期企业盈利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减值就不会有影响。
3.对于确实亏损了的溢价并购来说,减值就是在业绩承诺到期的时候,一次性买单,算入亏损。一个是每天割一刀,一个是秋后一起算帐。哪种更疼,就见仁见智了。
以上大概就是商誉、以及处理商誉两种方式的区别。
但是,商誉摊销这个事情八字还没有一撇,因为市场这个传言的源头是,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动态》,这是个非政府组织,观点并不代表财政部。并且即便去修改商誉减值会计准则,时间至少还要2到3年。
所以,分析这件事情对创业板的影响的时候,还是要从商誉减值测试这种方法上说。
2015年是创业板并购最火的时候,那个时候并购,一是市场估值高,二是最近这一年经济在下滑,所以创业板发生商誉减值的空间和风险都比较高。
按时间推算,2018年正好是很多并购公司3年业绩承诺到期的时候,如果体现在年报里,那创业板很多业绩不好的公司,被“砍一刀”的时间就不远了。
图:创业板历年业绩承诺到期事项数量
所以今年1月份,是观测创业板商誉减值风险的重要时点,客官们需要增加关注。
级掌柜有话说:只谈干货,不谈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