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里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魔鬼引用圣经但故意断章取义圣经里的用词以试探耶稣,他把耶稣扔在荒野里40天直到饿得不行,然后魔鬼得意的说,经文里记载“上帝的儿子,可以让这些石头变成食物”,耶稣却回答:“经文还记载: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里说出的一切话。”
后来人们常说:魔鬼在细节中。
意思是说,
要考究细节,才能战胜魔鬼。
回到主题,市场上首批可投科创板的基金再过一两个工作日就要发售了。可有些投资者陆续来富二的后台发问——
目前存续的老基金也有投科技主题的,听说政策上似乎没有禁止老基金投资科创板,那有什么必要买所谓的“首批可投科创板”的基金?
乍一听似乎挺有道理,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从表面上看,很容易发现一些差异。
认申购费率不同
买新的可投科创板的基金认购费率1.2%,但买老基金属于申购,要1.5%,投资者的入场成本是不一样的。
诚然,老基金有一些是主投科技企业的,或者是宽基的。但这不意味着老基金就一定可以去科创板里搏一把。
比如老基金是金融地产主题的,或者是明确是食品饮料、煤炭有色等方向的,若是参与科创板投资的话,就变成了风格漂移。
市面上还有很多权益类指数基金,也是无法参与科创板的,虽然看起来也是投股票。
深入想一下的话,还能发现一些操作上的难题。
即使老基金表面上可参与科创板,但也要有仓位上的空间。假使老基金为了腾挪出资金而把原有的仓位进行改变,比如抛出一些股票,这会产生新的问题。
❖ 因为基金经理对自己的配置有较确定的相对预期回报率,而科创板公司的波动率可能特别大,与他所抛出的任何股票都无法对等,如果腾笼换鸟,则原有配置的平衡会被打破。
这一点可能个人投资者不会考虑太多,看好哪个买哪个。但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是要讲究的,保持配置的稳定属性是他们最基本的工作内容。
❖ 其次,改变仓位不是一买一卖就能实现的,需要有时间周期。可是首批科创板企业啥时上市还未定,那么什么时候腾挪呢,如果动作过早,考核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可能会有点难受。
❖ 此外,换仓会提高基金的交易成本。
这些问题,新的基金都不会有。
一般人不容易注意到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目前市场上数量最多的是混合型基金,但是只要是混合型基金就一定能投科创板吗?
混合型基金细分的话,垂直品类很多,比如现在有很多叫“灵活配置”基金的,仓位为0-95%,但不同基金差别很大,有的是权益团队的基金经理管,有的却是固收团队的基金经理管。同样混合型的,在次级分类上不一定是偏股型,可能是股债平衡型,也可能是偏债型。光看名称真不一定搞得清它的风险收益特征。
如果一个债性更强的混合型基金去参与了科创板,有幸赚钱了个人持有人或许会小小窃喜,但机构持有人可能会吓得马上赎回。若亏钱了说不定会招来投诉,“谁允许你参与风险这么高的科创板啦?”
有人会说“我持有的基金只参与科创板打新,上市首日抛出,不承担二级市场风险”。那么富二要说:如果只学习到这样的水平,那还是谨慎接近科创板。
打新必赚是A股近年的表现,因为A股IPO定价以市盈率为主要标准,监管层为了呵护二级市场投资者,低市盈率上市是当前新股发行定价的普遍现象。
但是科创板的估值方式完全变了,新股采用市场化询价,估值水平将更接近二级市场定价,上市后股价炒作空间有多少,是不是必赚,从未经历过的A股投资者心中有秤么?
所以,这又带来一个法律合规上的问题。
根据权威媒体的报导,存续的老基金可以参与科创板投资。但是,并不一定默认就可以。
除了基金公司自身之外,老基金的持有人也要关注以及从基金公司客服那里了解一下,自己的基金在投资目标、投资策略、投资范围、配置比例、风险收益特征及一些指标上是否不必修改基金合同即默认可投科创板股票。
对于合规方面如何解读,不同基金公司的法务部门理解可能会不一样。
其他基金公司的基金默认可投,不代表你持有的基金默认可投。
你认为你持有的基金应当可投,不代表这只基金的其他持有人同意可投。
总之,由于估值方法的完全不同,涨跌停板比例的不同,是否参与科创板关系到“基金销售适当性管理办法”中最关注的那个点,就是投资者是否充分了解所投产品的风险。
这方面,截至到目前,各大基金公司内部可能还在探讨中,并未有定论是否修改老基金合同。
但是,对于新的可投科创板的基金,人家合同里都已经约定好了,不存在这些纠结。
最后,想要问问你敢不敢,除非手握金刚钻。
科创板即将推出,股民基民一片欢呼。但是谁又知道,此时此刻,紧锁眉头的人正是公募基金的投研团队。
这不是一个容易干的活儿。
本来游刃有余的估值模型基本废了,要启用全新的体系,这在A股是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定价到底是多少呢?现在手上那个看盘的软件还有用吗?
涨跌停板20%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呢?要么10%,要么全放开,可调整到20%会不会成为巴西的蝴蝶翅膀呢?
还有,那些上市企业到底是做什么产品的?做芯片的不就是造电路板上的一块金属片嘛,做人工智能的不就是找码农写一堆代码嘛……到底未来能有多出息呢?
这些不是白酒和电器的大众化消费类企业,这些是超越普通人学习能力的高新科技企业,要去投资,首先自己得搞懂。富二可以预言,为此基金经理的发际线一定会往后挪几公分,研究员们的腿一定要跑细好几圈。
所以,有一定规模的大基金公司专门组建相当的投研团队才能覆盖这些科创板上市企业。比如富二家早早成立了由平均行业经验10.5年以上的资深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来揽这个“瓷器活儿”。
持有老基金的投资者,得关注一下手里的基金,其管理人是否有参与科创板的能力。
用个简单先例参照,当年不少基金为了拥有在港股市场分一杯羹的可能,把产品名称里加上了“沪港深”的字样。但后来投资者发现,部分基金并没有持有港股。这说明即便有了参与某市场的权利,出于谨慎原因不是所有的基金经理都会轻易进入不熟悉的领域。
当然,富二觉得,当时间足够长了以后,科创板的上市及交易成为了常态,市场对它的调性比较了解了以后,新基金老基金的分野可能不再明显。但是短期内,如果投资者想饮头啖汤的话,还是得考虑新发的可投科创板的基金。
魔鬼之所以在于细节之中,因为不少基金看起来同质化,但是细究以后,会发现还有很多的不同。作为投资者,其实会更欢迎细分型的,定位更垂直的产品。
资管理财行业的繁荣,只有产品定位的多样化,产品创设的差异化,才能满足更多不同需求的投资者。对此,富二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