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热门资讯>量化级掌柜>正文

量化级掌柜

为什么很多人错过了这波新能源车行情?

2020-02-20


今年以来,以半导体为主的科技股行情自然是风头无两,但是新能源车的行情也完全不遑多让。

 


如果科技股是以看苹果产业链和华为产业链上的公司的表现的话,那新能源车的行情大体就是看特斯拉的表现。


毫无疑问,相对其他风口,追逐或者是埋伏在新能源车题材里的资金少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为什么会热衷追逐科技股?因为从国家政策到民间信心都是力捧科技,甚至还专门设立了科创板。同时,从苹果到华为大多数都是正面报道,投资信心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而新能源车几乎是bad boy典型。行业初始就有“骗补”这样的鬼魅如影随形,之后几乎每年都会有“补贴退坡”这样的不利政策的消息。国内上百家新势力造车的企业,每天都在鄙夷和嘲弄中艰难求生。

 

好不容易有像蔚来这样的民族企业做起来了一点,就不停的被各种冷嘲热讽所包围,还有说想要创始人李斌下课的。

 

你觉得国内对于做电动车的新势力车企是不是太苛刻了?

 

远远不是!

特斯拉更惨!

 

都说特斯拉是汽车界的苹果。但是你知道,苹果和乔布斯是被像神一样供着的,特斯拉又是什么境遇?上网搜一下,每天都有特斯拉的新闻,居然就没有一个好消息。

 

特斯拉做成了什么,媒体用平静的语气进行客观报道;但是特斯拉没有做成什么,媒体全都是击节叫好。

从美国工厂产能不足没有按期交付车辆,到现金流短缺要卖股求生;从自动驾驶撞死了乘客,到高管离职投奔敌营;从各路资金大肆卖空特斯拉股票,到巴菲特的搭档芒格出面否定投资特斯拉;甚至连马斯克上直播吸了一根合法的大麻烟,也要被大书特书,每天报道10遍。

这样的舆论环境,普通投资者谁还敢买特斯拉股票?只有车市的消费者说特斯拉的车好,但是没有股市的投资者说特斯拉企业好。

 

回到国内,在舆论上,曾经一度对于投资新能源车概念,属于政治正确,但是价值观不正确的表现。

 

但是,A股的新能源车题材,就在特斯拉上海工厂落地,国内车市持续负增长的背景下悄然开启了。

 

当然,特斯拉在海外股市也是节节升高。这是怎么回事呢?被黑到如此体无完肤的企业和行业,居然还会有投资人对它有兴趣?

 

事实是,关于特斯拉和新能源车题材,是有很多看好的研报的。只是这些研报不会被媒体报道和转载。

因为媒体报道只对事实负责,而不对投资者是否盈利负责。进一步说,媒体有“把关人”的功能,可以进行“议题设置”,它可以选择报道特斯拉的不利消息甚至放大,在传播学里,这叫做媒体有天然的“逐劣性”。


而普通个人投资者呢,一般不会专门去翻研报库,即使半专业的去看了研究报告,也会因为先入为主的厌恶感而自动过滤掉那些利好信息。

 

但是机构投资者会,而且相对更客观冷静。新能源车这波行情起来之前,就有不少机构投资者提前埋伏了,可个人投资者因为灰心丧气,失去耐心而选择了离开。

 

不少个人投资者,觉得自己天天关心财经新闻,经常泡在论坛里与股友海聊,便觉得自己离投资的真相更近了。

 

但现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仅靠看新闻抓热点,是做不好投资的。

 

普通投资者的判断依据中,媒体报道占据重要因素,这容易造成偏见,给投资决策戴上有色眼镜。

 

机构投资者是怎么做投资的呢?他们的做法远为复杂,系统而且全面。

比如基金经理,他们在考虑投资标的的时候,也会看媒体的报道。但他们不是单看里面的内容,而是在研究报道形式本身,甚至还要做一个程序,专门抓取媒体报道进行大数据分析。


因为媒体报道只是作为研究系统中的因子之一,即市场情绪中的一部分,其他还有很多因子,包括上市公司的质量、市场动向、行业政策等,共同决定着投资标的的质量。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在A股这波新能源车涨起来之前的近一年前,研报库对这个行业是怎么说的,是不是和当时的媒体报道呈现截然相反的两个趋向?


最后,做一个类比:


ABC三个人在看一部电影。看完以后,三个人分别作出了评价。

A:我全程都在看主角的脸,我已经融化了。

B:我在回忆电影讲的深刻故事,我决定写一篇万字影评。

C:我在思考导演如果那样表达会不会更好一点,以及高潮阶段换一种镜头表现方式会怎样。


如果这个电影叫股票,那么A就是小白投资者,B是股评家,而C是机构投资者。



级掌柜有话说:只谈干货,不谈风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