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1月5日书记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科创板的推出可谓是“快马加鞭”。在首批科创板预披露呼之欲出之际,先来看看还有哪些重点需要关注。
科创板剑指“硬科技”
证监会对科创板有着清晰的定位,明确指出重点支持六大“硬科技”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而根据3月21日上交所发布的创新咨询委员会候选人名单,委员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由此可见,这些行业或是未来培育的“重中之重”,需重点关注。
图1: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候选人的行业背景分布
数据来源:富国基金、证监会、上交所l 科创板的“首批价值”
科创板的“首批价值”
借鉴创业板的经验,首批上市公司往往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和“收益率”。根据统计,首批28家公司相对中小板的估值溢价率仅5%(按开盘价计算),首日涨跌幅达到106%,而之后几批的估值溢价率大幅提升、首日收益率大幅下滑。对于科创板,在10%高价剔除、保荐机构跟投、发行价格高于均值需提前发布风险提示等机制作用下,出现超高估值的可能性下降,但收益率或许会更高。
图2:创业板前五批公司的估值溢价和首日涨跌幅
数据来源:wind,富国基金
科创板如何估值?
科创板对上市企业的利润要求较低,而是更加聚焦于那些“在行业中有领先地位、高营业额、高研发”的科创公司,那么这类公司该如何估值?
❶ 第一,科创类公司往往位于生命周期的“进入期”和“成长期”,所以盈利性价差,如果只用“盈利”、“PE”来衡量他们的价值,往往无法获得较高的收益。以亚马逊为例,典型的“超高估值+超低盈利”组合,但其自2006年以来上涨了30倍。
❷ 第二,要关注不同行业的核心指标,如创新药的研发图谱、人工智能的算法、数据、流量等,基于这些指标建立同类公司的“估值比较”。
❸ 第三,从估值指标看,对于未盈利但有高收入的公司可关注“PS(市值/收入)”,对于高资本开支的公司可关注“P/FCF(市值/现金流)”,对于高研发支出的公司可关注“研发投入/收入”。
但实际上,投资科创企业更需要关注“市场容量、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周期”,最后再考虑估值,赚真正“成长的钱”。
图3:亚马逊的年度涨跌幅、净利率和估值情况
数据来源:wind,富国基金
(本文所涉及的个股仅作为分析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