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没有到达现场的客官,富二当然不吝分享啦——
上海市人社局原副局长鲍淡如: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已在路上
近四十年的养老保险改革体现了认定目标循序渐进、稳住存量搞活增量、保住基本推动多层次发展和择时进行顶层设计、解决突出问题的改革发展思路。
展望未来,中国的养老保险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从前者而言,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历史债务居高不下、制度惯性影响仍然存在等,将会是发展路上主要的问题。
当然,挑战也伴随着机遇,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首先,未来改革时的第一代新人即70后将会成为主角,他们对相关问题的关切和思考将极大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其次,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深化发展,其是经济阶段性的一种变化,类似于工业革命等,会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大一统、简单的基本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丰富的需求,变革已在路上。
除了机遇和挑战,鲍淡如还展望了统筹和账户、主要社会关系、资金价值和生活方式等养老保险几个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
譬如在统筹和账户上,他认为随着个人账户以及一二三支柱制度的延伸,对统筹的依赖程度认为会逐步下降。账户上,以后类别会逐渐增多,投资个性化的需求将会得到较好释放;主要社会关系上,消费关系将逐步上升为新文明的主要社会关系;在资金价值和生活方式上,传统养老保险最为关注的是钱从哪里筹和钱向何处分配,而新型养老保险将会更关注为什么消费,即如何满足需求上,让我们的生活保障更为完善。
中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王慧:养老金保障能力的提升需要加强资产配置的效率
当前的养老基金结余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养老显得微不足道。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总规模5万亿,占GDP的6%,按照当年支出计算的可支付月数为15个月。综合第二和第三支柱以及社保基金合计约占GDP的12.8%。而美国养老金三大支柱合计31万亿,占GDP的比例为160%。在这样的横向对比之下,显然中国的养老金储备显然是不够充裕的。
养老基金不够充裕怎么办呢?有什么方法?通过研究,王慧发现,资产配置是其中一种非常关键的方式,有效的资产配置可以在投资运营中控制风险,从而成为获得长期收益的主要驱动力。
以新日韩和中国台湾为例,对比过养老金不同资产配置方式下的走向后,他发现,新加坡养老金的保障能力更强,其中资产配置成为了影响组合业绩的单一最大影响因素。譬如日韩及中国台湾十年前的养老金资产配置基本都以固定收益和国内为主,占比高达80%-90%,而新加坡那时候已经是100%全球化配置,且过去十年风险资产配置比例的均值达到68%。尽管后来日韩及中国台湾开始转变配置思路,然而已经错过了经济较快增长背景下养老金的快速累积期。
对国内养老金发展而言,王慧认为,虽然中国养老保障也不低,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投资运营,在通胀的侵蚀下,保障能力只会越来越差。反而言之,把资金聚集起来实现长期回报最大化——这也是养老基金的唯一目标,再结合“复利”的作用,保障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从国际经验看,对于中国的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模式,有几点可以借鉴:其一,引入专业人才,或与专业投资管理机构合作;其二,放宽投资限制,包括提高投资股票、股票基金的比例,允许投资于另类资产,海外资产等;其三,以竞争促发展;其四,个人账户管理中重视投资人的参与度;其五,政府严格监管。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王胜:A股估值性价比已经凸显 反弹尚需耐心等待
受中美贸易战以及国内金融去杠杆影响,今年以来市场持续震荡调整。王胜指出,从当前A股市场估值所处位置看,估值性价比已经凸显,其中价值股愈发具备吸引力。譬如,股息率大于4%和股息率大于国债收益率的公司占比持续上升。而从基金净值中位数来看,也已处于历史较低位置。但从基本面看,2018前三季度中小创景气继续回落、社保征管体制改革加大了19年企业盈利负增长可能性等,诸多信号显示其趋势并未改善。
王胜表示,内忧外患之下,中国需进一步推动改革。未来除了坚持创新,扩大内需将会是近期稳定经济增长的重点,这也是未来投资的几大方向。在大方向上,教育、养老、医疗等生活型现代服务业将会成为应对贸易摩擦、扩大内需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另一块是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这有利于新基建。除了消费服务和乡村基建,王胜认为,还有一大块就是扩大进口。
王胜坦言,今年有可能是一个大波动的一年,但总体来看,去杠杆降低了我们中国经济长期的尾部风险,而资管新规的推出,实际上则降低了无风险利率,对于权益市场长期来说这肯定是一件好事,投资者要心存耐心,等待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