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21世纪报
相关报道称,易纲任央行行长,党委副书记;郭树清任央行党委书记,副行长。
其实早在3月19日,易纲接替周小川出任新一届行长时,市场便开始普遍关注党委书记人选,而此前惯例是行长兼任党委书记。有分析人士称,如果打破行长兼任的惯例,则新任党委书记也将在央行拥有重要的话语权。
值得说明的是,此次接任党委书记的郭树清,近期刚担任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银保会”)党委书记、主席。这也使得上述任命颇具意味。
分析人士称,人事任命有多方面考虑,从业务角度来说,更利于监管协调,未来人民银行与银保会协调得更好,从而有利于金融稳定。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称,总体上监管体制改革没有照搬西方任何一种架构,而是结合了中国国情,是一种比较中国特色的平衡设计。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这一人事任命有利于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相互结合。对于微观监管来说,最重要是打破顺周期特征,所谓金融监管顺周期就是经济较好时,监管会相对较松,从而会导致一定风险。“这个角度说,新的人事安排可能令协调更加通畅,有助于金融防风险。”
一位银行人士评价称,郭树清是一名强有力的行动者。“他是坚定的改革者,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勇于尝试啃各种‘硬骨头’。上任伊始说的那些话,制定的计划,一年的时间不动声色地全部完成了,而且还非常平稳,并未给银行业带来大的波动。”
需要说明,2004年时郭树清和易纲曾有过共事。彼时吴晓灵、郭树清、苏宁、项俊波、李若谷等人任副行长,刘士余、易纲、胡晓炼任行长助理,行长为周小川。
中国式 监管架构
两会期间,市场曾对英国“双峰”监管模式颇为关注,多位央行官员对此进行研究并公开发表文章。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牛慕鸿等人撰文称,本轮金融危机后,英国基于对危机教训的深刻反思推动了大刀阔斧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将英格兰银行改造成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微观审慎于一身的“超级央行”,并构建起审慎监管局作为央行内设部门与行为监管局分别负责微观审慎与行为监管的“双峰”监管模式。
对于中国是否会学习英国建立“双峰”监管模式这一问题,周小川3月9日回应称,机构改革主要还是依据中国国情,也参考国际上各种不同的金融监管机构设置,参考过程中也研究了所谓“双峰”监管体制,但是,我们目前觉得还是要观察一段时间,不是说就要采用“双峰”监管的尺度。
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银保会,不再保留银监会、保监会。同时,方案将银监会和保监会拟定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央行。
有金融机构高层表示,之所以银保合并是因为银行业、保险业都是间接融资,以资本约束为监管核心,合并能增强监管效率。证监会是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基因有差别,如果合到一块可能会“打架”,所以暂时不能合。另外国家战略上鼓励直接融资,要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
分析人士认为,本次调整后,“一委一行两会”的新监管体系正式形成。此前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稳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称,很明显金融委应该在一行三会之上。周小川称,央行将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起到更重要作用。
级掌柜有话说:只谈干货,不谈风月